医护人员现场对小伙子进行心肺复苏 网友 供图
核心提示
本报昨日报道,10日晚8点多,一名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在市区中山公园锻炼时,突然昏倒,幸好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就在附近,立刻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后小伙子被送往医院抢救。昨日,记者获悉,小伙子姓张,三明人,今年27岁,是一名医学在校研究生,目前意识有恢复,但尚未脱离危险。医学专家提醒,冬季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活动,同时要量力而为,循序渐进。
本报记者 陈灵 通讯员 曾婧琦
事件>
小伙夜跑心脏骤停 经过抢救恢复意识
事件>
前晚,27岁的“准医生”命悬一线。“10日晚上8点多,我和老婆在中山公园散步,看到公园跑道一角围了很多人,便走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福医大附二院麻醉科何荷番主任回忆道,结果他们发现一名年轻男子倒在地上,他查看了小伙子的颈动脉后发现脉搏已停,脸色发紫,就赶紧给他做按压心肺复苏,并让周围群众打急救电话,正在公园跑步的两名该院护士也赶紧过来帮忙,三个人轮流进行按压。后来救护车赶来,将小伙子送往医院。
昨日凌晨,经过福医大附二院医生的奋力抢救,张先生逃离死亡边缘。昨日上午,张先生仍在该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该院重症医学科医生苏越祥介绍,根据病人情况和各项检查,初步判断其心搏骤停的原因是心源性心脏猝死,可能是心电紊乱引起,具体病因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张先生的意识有恢复,但仍处于危重期,尚未脱离危险。
分析>
气温低血管收缩快
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福医大附二院急诊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耀国分析,人在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心率加快,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心脑血管供血相对不足。在寒冷天气刺激下,人的血管受冷会急剧收缩,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压也会升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心脏骤停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
他介绍,心脏性猝死前数天至数月,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多数患者无前驱表现,为突发性心脏猝死。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心脏猝死。大量实践证明,发生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有一半的人可能被救活;4分钟至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仅10%被救活。
提醒>
突发胸痛及时就医
运动必须量力而为“45岁以上的成年人在冬季突然胸痛一定要引起重视。年轻人突发胸痛更要提高警惕,因为年轻人突发心肌梗塞多为首次发病,与老年人长期由心肌缺血致反复心绞痛不同,他们发病时不易引起重视,很容易造成心肌梗塞猝死现象。我们救治过的最年轻的患者只有19岁。”王耀国说,如果市民突发胸闷、胸痛、面色苍白、出冷汗,应就地休息并寻求帮助,立即就医。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人事不省,应马上为其做心肺复苏,并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如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的话,可尽快对病人进行电复律,提高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实施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的位置,正确位置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双乳头之间。施救者左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右手重叠在左手背上,手指扣在一起,双臂伸直并于患者胸部呈垂直方向,平稳、有规律地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力量应足以使胸骨下沉5厘米-6厘米,压下后放松,但双手不要离开胸壁。反复操作,频率100-120次/分钟。
医生提醒市民,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冬季天气冷,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肌肉和韧带也比较紧,这时猛一发力,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韧带撕裂甚至骨折;冬天运动时,不要一下就脱去很多衣服,应该随身体热度,慢慢地减衣;运动后,在身体还没感觉到冷时,就要把衣服穿上;锻炼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不舒服时就应适量,量力而为,循序渐进,慢慢地加大自己的肺活量和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