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地球上大约一半成年人有手机,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80%。手机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调查显示,美国平均每人每天看手机的时间有一小时以上;最不能离开的电子设备,绝大多数英国青少年认为是手机而不是电视、电脑或游戏机。在发达国家,八成智能手机拥有者起床后15分钟之内查看短信、新闻或其他服务。
手机已是人类亲密的电子伙伴。可是,当你认可这一点的时候,或许已经得了一种新的疾病———“手机病”。
所谓“手机病”指的是现代人对手机过于依赖以致成为一种病态的现象。下面是国际医学界专业人士提出的几种常见“手机病”。
几种常见的“手机病”
离不开“瘾”。这是“手机病”的初期阶段,没有手机就难受,心神不宁。经常有人拿出手机查看,然后放回口袋中,之后又条件反射般再度掏出,害怕漏掉任何即时资讯。
铃音幻听。这是“手机病”的进阶阶段,涉及神经官能,体现为人们时常误以为手机铃响了或是震动了。
手机眩晕症。一方面是技术原因,一些手机将操作系统升级后,持有者会觉得头晕、刺眼甚至恶心,这是为追求视觉效果而使用新技术导致的;更多眩晕是长时间盯看手机屏幕导致的。
手游上瘾症。它最危险、最具破坏性。智能手机的便利性令更多孩子沉迷于游戏中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
多疑搜索症。这是对健康过于疑神疑鬼的变种,即只要身体出现轻微疼痛或是细小斑点,就迫不及待在手机上搜索,自我诊断,这往往导致不必要的精神焦虑。
手机“抑郁症”。在手机上过于频繁地使用社交平台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看似如鱼得水,结果适得其反。那种虚拟社交往往导致实际社交的情感寡淡和乏味。
“手机病”得治
人们频繁地使用手机,是因为手机功能提升产生的便利性。将“常用手机”与“手机病”区分开来十分必要,这已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伦敦大学心理学家托马斯·普拉穆尔奇的研究小组对英国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跟踪研究后发现,那些“手机病”患者出现反社交行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近4倍,而虚拟社交对人类真实社交的深层负面影响还有待观察。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们注意到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那就是青少年“手机病”,这其中甚至包括婴幼儿。英国一个研究团队最近研究发现,12~15岁的青少年每天课外使用手机的时间平均超过一小时,而且随着手机越来越智能化和廉价化,这一时间还在延长。研究发现,包括青少年肥胖、高胆固醇和高血压、注意力不集中、数学和阅读成绩下降以及失眠和孤独症等在内的很多健康问题,都与孩子们过频使用手机相关。一方面因为时间消耗在手机上而缺乏锻炼,另外一些问题则可能是长时间使用手机引发的荷尔蒙及其效应发生变化所致。
多项研究还提出警告,全球各地的家长在儿女手机使用方面普遍存在“消极养育”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家长本人离不开手机,不能成为儿女的表率;另一方面表现在家长对儿女过频使用手机的放任。研究机构警告:日益严重的过频使用手机可能会让青少年一代遭受身体以及大脑的不可逆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