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多姿多彩的一年也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很多科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热议和争论。
这一年,日本的马桶盖成了赴日旅游的中国消费者疯抢的香饽饽,让我们困惑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怎么就造不出一个“高大上”的马桶盖;
这一年,机器人与人类PK了最有创造性的工作之一——写作,它们的强大,让我们担忧未来会不会被机器人抢走饭碗;
这一年,女星徐静蕾被曝出冷冻卵子,为将来买下生育“期权”,让我们质疑冻卵是否真的是保育的法宝;
这一年,天津滨海新区发生大爆炸,99名消防官兵牺牲,让我们悲恸灾难面前是不是必须“逆火而行”……
面对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热门话题,本报抽丝剥茧,本着严谨的态度发出科学的声音。虽不能平息争论,但我们竭力为大家还原、揭示事件的真相和本质。
年终岁末,让我们再次回望这一年间我们在争论中探求过的那些真理。
仿制“救命药”,中国能不能学印度?
由于帮助病友从印度购买治疗慢粒白血病的“格列卫”的仿制药“VEENAT”,湖南沅江市民陆勇被湖南省沅江市检察院以涉嫌“销售假药罪”提起公诉。2015年1月,沅江市检察院向法院请求撤回起诉,法院裁定准许,陆勇获释。但由他代购的那盒黄色小药片,却在持续引发关注和讨论。
对于一些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服用进口靶向药物是他们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长期服药的药费开销成为患者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负担。以格列卫为例,在中国每个月服用大约需要23500元,可是如果选择从印度代购,一个月VEENAT的药费最低只要260元。进口药吃不起,山寨药便宜却违法,对此,网友质疑,为何中国不能像印度那样做出“物美价廉”的仿制药?
专家观点
专家指出,医药公司或药品发明人发明一种新药之后,需要在不同国家申请专利,以获得专利的特殊保护。在专利保护期内,该国医药公司不得生产相关“仿制药”。这也是过去十几年来,我国不能生产格列卫等药物的仿制药的原因。
在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邵蓉看来,我国加入WTO后,同时也加入了国际知识产权相关公约,而印度没有加入,因此印度的做法并不值得借鉴。虽然各国专利法中都有“强制许可”条款,即在特殊情况下(如危害公共健康、妨碍国家利益等),可以不经专利权人的同意,由政府授予、许可其他企业使用某项专利,但很少有国家像印度那样肆无忌惮的使用。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表示,强制许可制度实施也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不是谁想仿制就可随意仿制。首先,“强仿药”针对的疾病必须是会影响传播给其他人的传染病,比如SARS。其次,它只针对极度贫困的国家。而癌症既不是传染病,中国又不属于赤贫国家。“所以,我国药企在原研药专利保护期内可以开展有针对的研究、仿制,但申请注册、上市销售一天也不能提前。”邵蓉说。
我们为何造不出“高大上”的马桶盖?
2015年春节期间,日本的马桶盖成了赴日旅游的中国消费者疯抢的香饽饽。据透露,日本商场所贩售的马桶盖在春节期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单价2000元人民币以上的产品几乎全部被国内买家扫空,根本不问价格,甚至有一家三口买了5个马桶盖。同样遭到疯抢的还有电饭煲、电吹风、电动牙刷、保温杯、陶瓷刀……
游客疯抢马桶盖,不仅引发了是国人崇洋媚外还是真的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讨论,更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反思——作为 “世界工厂”的中国,造得出火箭、飞船,却为何造不出“高大上”的马桶盖?
专家观点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看来,中国缺乏“高大上”的马桶盖并不是技术上存在问题。而是“在我们的发明创造中,没有以人为本,从人们的需求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出发去投入研发。在这些方面我们比较欠缺,而且比较落后。” 他指出,中国制造发展起来的这些年,恰恰是中国社会处于调整、改革的阶段,产品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企业不需要把产品做得太精细就能卖出去。此外,人口红利虽然促成了这些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制造带来了国际竞争优势。但这个优势,恰恰也成为了拖累技术进步的因素。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企业就不去改变技术,不去更新装备,技术改良、工艺改良上投入就少。
“这个现象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启发,它说明中国制造从大到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耀说。
机器人会不会抢人类饭碗?
2015年5月,国外媒体公认的写作能手、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驻白宫记者Scott Horsley和一台可以写新闻的机器人“WordSmith”进行的一场写新闻比赛,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机器人和记者等某餐饮公司公布财报后,同时开始写一篇短报道,Scott Horsley用了7分钟写完了这条新闻,而WordSmith却只花了2分钟,但是在稿件质量上, Scott Horsley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人们认为,Horsley的文章虽然更长一些,但语言更简明易懂。
以往在人们的印象里机器人只能从事机械、繁琐的简单工作,但是在这个智能时代,先有IBM的深蓝打败了世界棋王,后有机器人与人类PK最有创造性的工作之一——写作。如此种种引发热议,机器人这样强悍,未来会不会抢走人类的饭碗?
专家观点
在业内专家看来,机器不断取代人力,这样的趋势今后也会继续,但短期内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消失。劳动力的需求会随着科技发展转移到新的领域。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韩力群表示:“倒退几十年,那个时候计算机应用还没有这么普及,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也没有这么高。那时候就有人担忧‘如果未来大量使用计算机,我们的饭碗会不会被抢?’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计算机不仅没有抢走我们的饭碗,反而增加了就业岗位。” 韩力群说,日后大规模使用机器人,会有更多的人转向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维修以及机器人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工作。机器人把人类从简单重复和危险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人可以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把机器人放在与人类对立的位置,未来的世界将由人与机器人协作创造。”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是真的吗?
2015年6月,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目前脊椎动物的灭绝速度比正常情况快114倍,人类或已开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这一说法到现在,这个事关人类终极命运的问题一直是科学界颇具争议的话题。对此有人持肯定态度,认为人类的崛起和对大自然的粗暴干预是此次大灭绝事件的诱因;也有人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只是“夸大其词”;还有人觉得地球确实正在经历一个新的灭绝时期,但是能否达到大灭绝的水平,现在并不好说。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