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省卫生计生委通报,广东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也是本省首例寨卡输入。
2月16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新闻通报会,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铁,省疾控首席专家、传防所所长何剑峰,详释首例寨卡最新情况、本地扩散或暴发风险、民众应对措施等疑问。
省疾控专家称,随着冬去春夏至,寨卡输入性病例可能陆续有来,在本地会否引起暴发、防控难易程度,都要看白纹伊蚊密度和传播寨卡效能,关键要积极行动,清积水灭伊蚊。
首病例透露惊人信息:在南美务工不知当地疫情
2月9日,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是本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从委内瑞拉由粤入境回江西老家;2月15日通报的中国大陆第二例、广东首例输入性病例,也是从委内瑞拉回国,在白云机场入境时筛查检测发现,患者是江门人。
何剑峰指出,这两例都与广东相关,它们的出现也“完全在意料之中”。广东自身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社会原因,都不可能与国际流行的寨卡疫情脱得了干系。
不过,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广东疾控专家很吃惊,寨卡病毒已经在国际尤其南美地区闹得沸沸扬扬,全球高度重视,但在南美务工从事销售业务的患者,竟不知委内瑞拉有寨卡疫情流行,对此无所认知!大陆首例患者文化较高,也只是知道有寨卡,回江西后也懂及时就医,但更多详情不知。
据患者称,国人在南美务工、劳务输出、短期旅行的不少,即使英语不错,但当地多用拉丁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因此语言不通,根本不知周围发生了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极易在当地疫情“中招”。
就此,省疾控专家呼吁,家里有人在南美务工、生活、旅行的,务必多了解寨卡甚至其他流行病信息,及时告知,提醒其做好防范和应对。
寨卡不新也不“恶”孕妇高危需多防范
何剑峰指出,寨卡病毒不新,甚至可称“老”,自1953年在非洲分离出寨卡病毒后,直到2007年后出现流行才引起关注,如今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流行,南美病例增加很快。
寨卡病毒也算不上“恶”,只有约20%发病,病程约4~7天,大多症状轻微;症状轻的感染者表现自限性,即可自行痊愈;需要住院的重症例很少见;迄今为止未发现死亡病例。
在省疾控专家看来,寨卡病毒“为恶”甚至不如登革热。
寨卡病毒感染,临床症状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很类似,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也可出现头痛、肌肉痛、眼后痛、呕吐等症状。治疗上没有特效药、疫苗,主要对症治疗。登革热还可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导致内出血,重症者死亡;而寨卡病毒则不会。
不过,寨卡病毒目前最可怕之处,是有嗜神经特性,后遗症很麻烦,破坏神经元、神经中枢。目前最新证据表明,怀孕期间感染了寨卡病毒,可能与畸形新生婴儿如小头症、胎儿死亡有关。因此世卫认为,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存在关联,目前确定为间接关联,高度可疑。巴西的统计发现,寨卡流行期间小头畸形疑似病例是以往新生儿的约20倍。
省疾控专家宋铁提醒,孕妇(尤其1~3月孕早期)或准备怀孕女性,是寨卡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因此,近期要慎重考虑前往发生疫情国家/地区,建议推迟或不去。如必须前往疫情国家,请务必做好防蚊措施。
从疫情流行地区回来,孕妇或准备怀孕者,期间或回来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酸痛、结膜炎,建议进行病毒检测,如果呈阳性,应考虑每3~4周以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除了蚊媒,性与母婴也可传播寨卡
寨卡到底是如何感染到人?
省疾控专家指出,一直以来,寨卡被认为主要由蚊媒传播,即伊蚊,比如非洲伊蚊、埃及伊蚊、亚洲虎蚊又叫白纹伊蚊,它们被寨卡感染,通过叮咬传给人。但母婴传播虽然少见,已被证实,从流产的胎儿、小头症患儿的病理标本中已经检测到寨卡病毒。
除了母婴传播,输入血液和性接触也可传播。世卫组织已经发现男性患者精液中可分离出寨卡病毒。
据此,省疾控专家指出,在疫情流行地区居住、旅行,务必要做好防蚊咬措施,也要防范输血、性行为被寨卡感染风险。
所有从疫情流行地区归来的男性、女性,不仅要自我保护不被蚊咬,与孕妇、其伴侣间,应暂时避免性行为,或进行安全性行为,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样的保护措施要持续多长时间?宋铁指出,英国寨卡输入病例研究提示,寨卡病毒可在精液中存在最少27天,最长达62天。在此疫情流行时节,利用从南美短期回国“造人”的做法,需要放弃。
寨卡“火种”进来了防“星火燎原”关键是灭伊蚊
1例、2例,寨卡病例一而再过境、输入广东,对本地的影响有多大?
省疾控中心评估寨卡风险时指出,首例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较低。不过,随着冬去春夏至,气温渐升,寨卡输入性病例可能陆续有来,在本地会否引起暴发、防控难易程度等,都要看白纹伊蚊密度、传播寨卡效能,关键要积极行动,清积水、灭伊蚊。
何剑峰打比方,输入性病例象是寨卡的“火种”,进到本地来,要看本地“柴火”即可传播寨卡的蚊子多不多,多了才可能“星火燎原”。
两个病例,都是自委内瑞拉归国,在委内瑞拉传播寨卡病毒的是埃及伊蚊,因此首先看广东的埃及伊蚊情况。何剑峰指出,2006年后,广东只在雷州半岛近北部湾的几个镇的埃及伊蚊分布,因此广东埃及伊蚊“接力”传播的风险低。除广东外,全国还有海南岛、云南等地有埃及伊蚊。
不过,广东最多的白纹伊蚊也能传播寨卡病毒,只是目前还不知道它的传播效能如何。
何剑峰指出,曾有研究发现,在广东,有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共存的地方,很快被前者种群覆盖后者,但这种生存覆盖力,在寨卡病毒传播力上表现如何,目前没有明确数据,“我们正在加紧研究,这关系到寨卡在本地传播风险到底有多大”,何剑峰比喻,就象在“柴火”是湿的还是干的,易不易烧着烧大一样。
对于民众而言,能帮助防控寨卡疫情,保护自己不受感染,最关键的就是“清垃圾、倒积水、保健康”。
何剑峰直言,寨卡、登革热都是伊蚊多惹祸,伊蚊一般飞行距离100~200米,最远不过500米,每个家庭将里外的花盆托、花瓶、轮胎内侧等小积水清理、勤换水,不给蚊子繁殖的机会,降低了蚊媒的密度,有“火种”进来,寨卡也为不了大祸。
他呼吁,居民群众大力配合街道、机团单位的爱国卫生运动,“防这防那,不如以不变应万变,那就是搞好卫生灭伊蚊,寨卡、登革热等都不用怕”。
口岸揪出“寨卡”前一年已历800多例“虚惊”
省疾控中心指出,自2016年1月起,已全面启动寨卡病毒的人病例监测,全省100多个蚊媒监测点也全力运行,广、佛等登革热重点地区,更是每周一次报告监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