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吕文正 摄
上周末,“霸王”级寒潮来临。记者从大连市各大医院了解到,由于气温骤降,近期医院门诊急诊人满为患,特别是感冒发烧、心脑血管疾病者明显增多。
寒冷不会把病菌“冻死”
记者从大医一院急诊了解到,近一周患感冒发烧的是平时的两倍,呼吸内科门诊每日接诊量达200多人,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占了1/5,青壮年肺炎也不在少数。有人认为,天冷会把空气中的病菌冻死,这样不就不容易生病了。对此,该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孙秀娜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流感病毒在绝对湿度低的条件下,最易存活和传播,冷空气并不会直接冻死病毒。冬季空气湿度低,如在流感高发的一二月份,病毒存活时间更长,更能有效传播。此外,当气温下降时,呼吸道黏膜会受到刺激,防御能力就会下降,反而更容易给病毒可乘之机,引发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而冷空气的侵入,也容易使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等。所以,一些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容易在这时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孙秀娜提醒,气温下降时要注意保暖,但要避免忽冷忽热,体质弱的人最好减少出门;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多喝白开水,保持呼吸道处于湿润状态;少吸烟少喝酒,保证作息规律;原本就患有哮喘、慢阻肺的患者,即使病情有所好转,也不要在这时随便减药,可以等到气候比较温和时再减量。
天冷血管更“脆弱”
据了解,上周四短短一上午,大医一院急诊室就收到3位救护车送来的心脏病患者。该院神经内重症科副主任孙晓培表示,上周二到上周三,神经内重症病房已经连续收到6位重症脑出血患者。其中一位才30多岁,在工作时突发脑干出血,被送到医院时血压已经超过200mmHg,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生命。孙晓培说,温度骤降对脑血管疾病有明显的诱发作用。经统计,大医一院冬天收治脑出血患者一般比夏季多一倍,比秋季增加37%。
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 当外界寒冷时,会刺激血管壁收缩,使血液流通减缓,黏稠度增加,易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增加脑出血、脑梗塞发病的风险。而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天气变冷后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死。因此,专家建议,天冷一定要及时添加衣服,尤其是中老年人,尽量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用药,保持血压平稳,同时要多喝水,清淡饮食,保持良好心态。
消化道遇冷会引发出血
“一到冬天,慢性胃病、慢性胃肠炎复发的患者就多了起来。”大医一院消化内二科主任段志军解释,当胃部受到寒冷刺激时,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失调,导致胃酸增多。同时也容易造成胃肠道黏膜收缩,导致局部供血不足、营养功能下降,使黏膜的防御功能减退,这些都容易导致溃疡病的形成与复发,甚至引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等消化道出血问题。此外,冬天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力减慢,再加上喝水也较少,肠道里的水分不足,会导致便秘,有些人还会出现腹胀、打嗝、反酸等上消化道动力异常等症状。
段志军提醒,慢性胃肠疾病的老病号要格外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同时要坚持服药,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戒酒戒烟。必要的话可适当采取预防性治疗比如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下雪滑倒导致骨折多
大医一院关节外科主任刘谟震说,最近因为天冷下雪路滑而导致关节损伤、骨折的患者也有所增加。一般在寒冷天气的刺激下,人体关节处的滑膜组织会比较敏感,容易造成关节的屈伸不利,进而诱发关节僵硬与疼痛。另外,冬天人的肌肉比较容易僵硬,再加上人们穿得比较臃肿,动作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有所下降,所以在走路、运动等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平衡而摔倒,造成关节损伤及骨折。
刘谟震表示,冬天中老年人要保护好关节部位,尤其是晚上更要注意保暖。老年人最好尽量减少出行,出行时注意避开结冰路面。
寒冷型荨麻疹也会找上门
据大连市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李敬波介绍,冬天气候干冷,容易使皮肤表面的水分、化学物质流失,皮肤毛孔收缩,血流量减少,使皮肤失去很好的滋养,出现干燥瘙痒。如果保暖工作不到位,手和脚会容易生冻疮,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在脸上。除了常见的冻疮以外,气温过低还会引起寒冷型多型红斑和寒冷型荨麻疹。寒冷型多型红斑跟冻疮有些类似,表现为红斑,中心有水泡,有靶形损害,同时伴有瘙痒、疼痛。寒冷型荨麻疹则表现为风团,伴有瘙痒。李敬波提醒,冬天要注意护理好肌肤,及时涂擦保湿霜,最好是医用护肤品,使皮肤保持一定的润泽度;洗澡水温不可过热,肥皂要选用刺激性较小的,不可过度擦洗皮肤;体质怕冷、手足发凉、脉沉而弱者,平时可多吃羊肉等温热食品,还要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如发生冻疮可局部多按摩,也可涂冻疮膏。如出现寒冷型多型红斑或寒冷型荨麻疹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