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8-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针对婴幼儿、学生、老年人、病患等不同人群推出系列举措,提升我市居民营养健康水平。
到2030年,我市营养工作体系将更加完善,营养健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传统食养服务更加丰富,“互联网+营养健康”的智能化应用普遍推广,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对妇幼人群实施营养干预
开展孕前和孕产期营养评价与膳食指导。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开设孕产妇营养门诊,将营养评价和膳食指导纳入孕前和孕期检查。开展孕产妇的营养筛查和干预,建立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咨询平台。实施妇幼人群营养干预计划,降低孕妇贫血率,预防新生儿贫血及儿童营养缺乏。推动开展孕妇营养包干预项目。提高母乳喂养率及科学喂养水平,制定婴幼儿科学喂养策略,实施婴幼儿食源性疾病(腹泻等)的防控策略。提高婴幼儿食品质量与安全水平。加强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辅助食品营养成分、重点污染物监测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实施。
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行动
指导学生营养就餐。推动制定满足不同年龄段在校学生营养需求的食谱指南,推广应用《学生餐营养指南》。鼓励学校自建食堂,提供集体供餐。制定并实施集体供餐单位食品安全和营养操作规范。针对学生超重、肥胖,开展“运动+营养”的体重管理和干预策略,对学生开展均衡膳食和营养宣教。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食物售卖的管理。加强对学生超重、肥胖情况的监测与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和课外活动计划,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水平检测评估。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实施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推动老年人群营养改善
开展老年人群营养状况监测和评价。落实老年人群营养筛查与评价制度,开展营养健康状况评价。推动开展老年人群的营养状况监测、筛查与评价工作,逐步覆盖全市80%以上老年人群。建立满足不同老年人群需求的营养改善措施,促进“健康老龄化”。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膳食指导和咨询,宣传老年人群的营养膳食供餐规范,指导医院、社区食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营养配餐。对低体重高龄老人进行专项营养干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建立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管理与照护制度。逐步将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状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实现无缝对接与有效管理。在家庭保健服务中纳入营养工作内容。推进多部门协作机制,实现营养工作与医养结合服务内容的有效衔接。
建立完善临床营养制度
在全市建立临床营养科示范医院2所。加强临床营养科室建设,营养科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肠外营养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医疗膳食配制室和营养病房应基本完备。临床营养师和床位比例达到1∶150,增加多学科诊疗模式。逐步开展住院患者营养筛查、评价、诊断和治疗。逐步开展住院患者营养筛查工作,推动营养相关慢性病的营养防治。规范临床营养治疗路径,推进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癌症等慢性病的临床营养干预。实施分类指导治疗,定期开展效果评价。推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疗膳食的规范化应用。将膳食医嘱纳入医院信息系统,对住院病历中的膳食医嘱的合理性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效果评价。
营养干预纳入健康扶贫
因地制宜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针对改善居民营养状况和减少特定污染物摄入风险,研究农业种植养殖和居民膳食结构调整的可行性,提出解决办法和具体措施,并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先行。
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覆盖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鼓励贫困地区学校开展合理配餐。持续开展贫困地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对营养干预产品开展监测。学校就餐食品安全量化等级A级单位达到30%,B级单位达到70%。加强贫困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防控,减少因食源性疾病导致的营养缺乏。加强贫困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报告系统建设,针对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关键点,制定防控策略。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广泛开展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三减三健”专项行动。推广应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全民健身指南》。推进体医融合发展。调查糖尿病、肥胖、骨骼疾病等营养相关慢性病人群的营养状况和运动行为,构建体医融合模式,发挥运动干预在营养相关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开展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建设,申报“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全国试点。
提高运动人群营养支持能力和效果。依托运动人群营养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运动营养处方库,推进运动人群精准营养指导。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构建市、县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立国民体质监测队伍,使体质监测和运动处方指导普遍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