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部位保健 > > 刘延东在《求是》撰文谈健康中国建设(3)

刘延东在《求是》撰文谈健康中国建设(3)

发布:2019-01-31 06:07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第一,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康是人生幸福的起点,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

第一,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康是人生幸福的起点,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把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权益放在首位,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既要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权益,坚守民生底线,增强全民健康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又要激发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全民健康的质量和水平,把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成效更多地体现在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上。

第二,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全面做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初,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预防和消除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党和政府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1996年,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我们党提出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着力解决农村缺医少药、卫生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滞后、活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新形势下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方针,强调“以基层为重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等。新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既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又丰富和拓展了新的内涵,是在深刻总结经验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律的认识。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观念统一到新的方针上来,不断开拓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新局面。

第三,坚持“大健康”发展理念。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而且是心理、精神、社会的全面健康,涉及到医药卫生、社会服务、环境建设、宣传倡导等各个方面,大大超越了传统的疾病防治范畴。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要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树立大健康、大卫生观念,加快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到“以健康为中心”,突出预防为主,坚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积极创造良好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第四,坚持卫生与健康事业公益性。“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卫生与健康事业涉及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承担着治病救人、护佑生命的光荣使命,是一项崇高而特殊的伟大事业。在新的时期,坚持卫生与健康事业公益性,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具体实践。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牢牢守住这条底线,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

第五,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原则。卫生与健康需求有基本和非基本之分。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把基本需求保障好、把底线兜住,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我国仍有8500多万残疾人、近4000万失能老人,55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占到不小比重。这些都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短板”,要下更大力气,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把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的底线织密织牢,努力使社会公平与发展的阳光普照每一个人。

第六,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改革创新是引领卫生与健康事业实现新跨越、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动力源泉。目前,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资源供给不足,配置结构仍然失衡,优质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少中高端医疗器械、高值医用耗材以及药品严重依赖进口。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创新能力,同时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健康供给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加普惠、更有效率的健康服务。

三、聚焦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开创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

《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健康中国“三步走”的目标,即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这些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度契合。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一系列部署,紧扣《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构想,突出目标和问题双导向,注重前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奋力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加强预防保健,构建全程健康促进体系。

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点,健康影响因素众多。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公式显示,100%健康等于60%生活方式、17%环境、15%遗传和8%卫生服务。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要针对全人群、围绕全生命周期,加大干预力度,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百姓生活。

一要加强预防为主。建设健康中国,要“防”字当头,关口前移。中医基本理念是“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西医强调“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现在,很多群众缺乏保护健康所需要的基本医疗卫生知识,不少人有吸烟酗酒、久坐不动、长期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成为诱发疾病甚至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100多万人因吸烟导致相关疾病而死亡,经济损失超过3500亿元。要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将维护健康的“金钥匙”交到群众手中,让群众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要实施国民营养计划,积极开展减油、减盐、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三减三健”行动,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用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把健康故事讲好讲精彩,让健康知识潜移默化地植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健康新生态。

二要加强重大疾病防治。这是解决当前国民健康问题的关键一环。我国面临着重大传染病和各种慢性疾病的双重威胁。2016年,全国报告的传染病种类有45种,病例数超过690万。慢性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要制定实施重大疾病防控规划,强化监测预警,强化疫苗接种,强化联防联控,力争用5—15年时间,坚决消除血吸虫病、疟疾、麻风病等传染病以及克山病、大骨节病等重点地方病,坚决遏制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流行,坚决管控好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障碍等重大疾病,努力让广大群众远离疾病,健康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