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专科医疗服务平台「昭阳医生」已完成近5000万元A2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本草资本领投,老股东国金投资等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张全国市场及线下机构(医生+咨询师执业点)的建设。
「昭阳医生」成立于2015年, 是一个精神心理健康管理领域的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全体系诊疗服务的平台,即除了提供连接患者和医生的SaaS工具外,还建有实体的精神专科门诊和药店,36氪曾对其做过多次报道。
创始人兼CEO林昭宇告诉36氪,目前平台已经覆盖了全国近50%的一线临床精神科医生,并持续保持10%的月增长,患者数和处方金额近20%的月增长;除了精神专科疾病诊疗,还将业务延伸到心理咨询领域。他还表示,有医生作为获客入口,能支撑公司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布局,而近年来公司在医生+心理咨询师工作联盟布局方面亦有诸多进展,形成了“深度精神专科诊疗-用药-随访-心理咨询”的完整服务链条,接下来会在全国重点城市选择性复制。
值得思考的是,布局心理咨询是否会让公司业务不聚焦,精力过于分散?林昭宇解释到,精神心理疾病不仅仅需要药物治疗,最优的方案是药物+心理联合治疗。以往由于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所以大部分患者都只局限其中一种治疗方式。而传统的心理咨询服务行业难以规模发展,原因就在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机构粘性低,容易自立门户、撬走客人;但咨询师没有诊断权和处方权,缺乏一定专业性保障,无法为患者提供完整的诊疗服务。
基于此,昭阳医生的工具能帮助医生和患者实现强绑定,直接实现医生和优质的心理咨询师之间的相互转诊;患者也能基于昭阳医生的服务体系完成专业诊疗、用药到线下咨询的全流程诊疗。他表示,未来昭阳医生也想将上述诊疗流程做成行业规范,即患者由心理咨询师和医生联合诊疗——在美国由全科医生转介心理医生已成为行业共识,确保符合询证医学的诊疗原则。林昭宇认为,医生是上述服务体系的核心,只有撬动了这一核心资源,才能实现对患者更好的覆盖,也能探索更多变现模式;与之对应的,昭阳医生今年的目标是覆盖全国80%的一线临床精神科医生。
反映到当下的营收结构上,他透露,公司目前主要收入都来自于药品销售;近一年来,心理咨询的收入逐渐增加,还成为了腾讯、视源股份等上市公司的心理服务供应商。但他认为,超千亿级的心理咨询市场比精神科药品市场(2018年全国约300亿元人民币)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因此,长远来看,昭阳医生的收入重点还会是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诊疗服务;随着真实诊疗数据的不断积累,未来在服务药企研发的同时,也想打造出AI精神科助理,减轻医生负担。
从行业的角度看,互联网医疗的整体发展不及预期。林昭宇表示,医疗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即医疗的成本、效率以及医疗质量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性。以某些医药电商为例,其核心是服务于患者,即满足其用药方便的需求,让患者自己挑选处方药,经过陌生医生“电子签名”后就能买到,无疑是很“方便高效”。若要最大程度地方便患者可能就要降低牺牲用药的安全性,医疗行为需要在安全性和便捷性之间找到平衡。
再说近来大量出现公立医院自建的互联网医院,其初衷是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实现远程诊疗,但是由于公立医院的医生本身存在“过劳”的现象,增加服务手段只是“压榨”医生,使用率整体较低,也无法解决“药占比”、“医药分家”和“分级诊疗”的问题。
林昭宇认为,解决医疗不可能三角的方法唯有引入新的模式增量——做深度诊疗-药品供应链-心理咨询的服务闭环;加上精神专科还有互联网化的天然优势,能让服务闭环更高效地落地。记者曾分析,与内、外、妇、儿等全科病种相比,精神科疾病无疑更适合于互联网医疗模式,精神疾病是慢性病,重沟通、轻设备,其诊断一般无需依赖生化指标的检测或物理检查,通过医患沟通即可确定病情,对复诊较为依赖且复诊过程与互联网能兼容等。不过他也强调,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一定要确保合规性和安全性。反映到用户体验上,昭阳医生的各项服务由医生严格把控,即面向C端开放的入口仅有找医生就诊/开药,以及相关的订单和处方查询,而杜绝“患者自己挑选药物”的路径。
关于投资逻辑,本轮的领资方本草资本认为,从行业发展来看,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互联网医疗必然会出现第二波高速发展;从赛道上看,精神心理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细分领域,潜在市场巨大;昭阳医生拥有大量头部医生资源,且用户粘度高,在市场中比较有优势。国金投资合伙人刘伟明则表示:医疗是专业市场,其变革由行业内专业人士发起更具有可行性,创始人作为一个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非常了解市场内的矛盾和需求;负责营销和管理的合伙人也在行业中有十多年的相关经验,团队结构好。
林昭宇透露,昭阳医生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启动新一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