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北碚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开创综合治理新模式

北碚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开创综合治理新模式

发布:2017-07-06 06:25 | 来源:新闻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北碚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开创综合治理新模式

北碚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开创综合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北碚区把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探索推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服务、社区戒毒人员心智化干预、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等项目取得重大成效。充分利用西南大学等高校资源优势,全方位加强校地合作,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拉近距离 30个心理工作室专听居民“唠叨”烦心事

北碚区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和社会力量,在区政法委的统筹协调下,逐步形成立体的心理服务网络。在全区建立30个心理工作室,实现了17个镇街全覆盖,部分街道或社区还建立了社会工作室,有效推进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设立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健全“专科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三级筛查治理、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实施专业治疗与服务;引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优势资源,在区级层面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社会心理服务专兼职队伍,深入社区开展服务;在机关、镇街、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体验和团体辅导,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并以户外广告、法制讲座、院坝法庭、“梦想法治课堂”和“周末法治影院”等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思想上敬畏法律、行动上践行法治的良好社会心理,实现社会心理和法治教育常态化。

多管齐下 春风化雨疏导“心里疙瘩”

2014年5月的一个周末上午,天生街道奔月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综治工作站站长黄若琴接到电话,反映社区有一患有精神疾病的居民邓某,因为家庭纠纷与其母发生了激烈冲突,受到刺激不能自控,持械挟持其母欲同归于尽。现场邓某情绪激动,狂躁乱叫,在警察、协警及邓某姐姐都无法靠近的情况,曾接受心理知识培训的黄若琴主动走上前与邓某交谈,运用培训的心理辅导技巧,加上真情融入,通过近三个多小时的耐心疏导,成功将邓某手中的剪刀取下,情况转危为安。黄若琴在2016年度荣获“北碚十佳平安卫士”称号。

如果化解基层矛盾?如何有效集中力量实现重点防控,为社区居民创造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面对这些问题,北碚区从五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将心理咨询引入信访工作化解积案矛盾。近三年,通过心理咨询介入6名信访老户息访息诉、12名征地拆迁信访老户愿意放弃无理诉求,做通了数名信访人员放弃信访而走司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的思想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测评和干预专项工作,累计完成心理测评4750余人次,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325余次,帮助368人解决了低保,为40人解决了廉租房,为58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1575余人期满解除顺利回归社会。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思路,防止发生极端事件。

从心智化角度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面临的诸多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在减轻心理症状、降低复吸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效果明显。在市九院建立全国首家省级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心,开创“家庭康复辅助支持”体系,率先提出并实施儿童孤独症的“整合治疗模式”和“医园结合干预支持模式”,近三年治疗患儿达6.3万人次,90%以上疗效显著,更有39%的患儿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学习。

制度支撑 让专业人才提供专业服务

每一项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多方面的可持续性支持。北碚区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创新,对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强化监督考核,为北碚有效的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公招、引进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卫生、公安、信访等部门,以及镇街、社区等基层服务岗位;选派、鼓励政法干警、综治维稳干部等工作人员参加心理专业培训,邀请心理专家培训心理辅导员,提高心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为心理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提供充分人才保障。

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镇街和部门全年工作统一部署、落实和考核;要求新建大型社区建立心理工作室作为必配硬件设施;开展社区戒毒人员心智化干预、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测评、千户居民心理健康入户问卷调查等项目纳入专项财政支出,为心理服务工作开展提供全方位资金保障。

强化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开展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职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及时关注干部职工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多途径抓好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注重特殊人群心理干预和风险评估,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全力做好心理疏导、解压减负、科学引导等工作,努力把各种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奠定社会平安稳定坚实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