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的救护车真真假假、鱼龙混杂,经常看到车上没病人的救护车也乱拉警笛。”市民谢刚感叹,“就像是"狼来了"的故事一样,难怪好多司机越来越不理睬。”去年10月6日凌晨1时13分,记者就曾亲眼看见,一辆车牌号为湘A93J37的、车身标有“宁乡县中医医院”的救护车,闪着警灯一路鸣警笛沿解放西路由东往西,车上没看到有病人,驾驶员则打开车窗左手拿着烟,右手单手驾驶着救护车扬长而去。
“此前常有黑救护车出现在餐馆、娱乐场所,甚至在道路上逆行,这都极大损害了正规120急救车的形象。”长沙市120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曾对记者感叹,黑救护车存在已久,其混乱的收费、争抢病人等行为,都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权益,影响正规120急救车的公信力。
黑救护车为何屡禁不止?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患者对于医院服务需求量大,而政府的投入有逐步推进、改进和投入的过程,当政府的投入和患者巨大的需求出现较大差异,就可能导致黑救护车市场存在。
而长沙某医院急诊科相关负责人则坦言,我国在对救护车的管理制度上,没有明确责任主体,监管起来比较困难,一旦出现问题,不好追责。据了解,目前救护车的监管大多涉及多个部门,其中,救护人员的资质归卫生部门,改装车辆归交警部门,非营运车辆载客归运管部门,多头管理存在的真空也是黑救护车存在的原因。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正规救护车供给不足也是导致黑救护车存在的原因之一。目前,长沙市120急救中心的正规急救车辆约在30台左右,而长沙市内大型三甲医院的急救车量往往仅有数台,无法满足巨大的急救市场需求。此外,目前长沙城区的急救站点数量仅为武汉的1/2,郑州的1/3。长沙多位120急救行业工作人员均表示,除了日常的院前急救任务外,在越来越多的医院接转服务中,因救护车配置不足,转运服务特别是外地转运服务更是显得力不从心,而这却往往是黑救护车“主打”市场。
专家把脉
清理整顿,救护资质需重新审核把关
一方面是大型医院的急救车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记者调查却发现,市内的多家小型医院、妇幼保健所以及社区医院都配备了救护车。记者在紧邻的开福区妇幼保健所和新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这两家单位停着救护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交通事故等突发情况急救,一般都是120派车。而急病、重症,也不会送到这种小医院去,似乎没有必要配备救护车。”
而毗邻的建湘医院一位负责人称,自己所在的医院没有救护车。“我们医院主要是治治老年病、慢性病,还有就是附近居民的小病小痛之类,没有必要配救护车。”
“我以前去乡下调研过,各个乡镇基本上都有救护车。”对此,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教授方向新称,“很多都是作为卫生院的普通公务车在使用,并没有发挥救护作用。去外地开会,甚至旅游都是用这个车。”他说,偷运病逝者遗体出城、规避火化的现象也有所耳闻。浏阳市大瑶镇居民张丽证实,多年前,自己叔叔的遗体就是用氧气枕伪装成转院病人后,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血液科病房,通过内部人员介绍的黑救护车运回老家安葬。
对此,方向新认为,解决救护车的乱象,必须从根源上把脉。“首先就是清理整顿,重新审核把关,驱逐"不务正业"的假救护车,让救护车的使用回归正途。”然后对救护车的外观和标识、随车医护人员的着装以及派车流程等进行规范。此外,还要对相关的日常运行、收费标准、服务质量等进行有效监管。“这样才能树立正规救护车的形象和权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社会车辆驾驶员的主动避让行为。”方向新表示。
政府规范
可能引进第三方社会资本
如何才能让黑救护车销声匿迹?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一方面,长沙将通过继续开展整顿治理医疗转运及院前急救工作,把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进一步逐步完善长效运行机制,全面提升院前急救能力,使医疗救护转运的乱象得以遏制;另一方面,将来,长沙有可能引进第三方社会资本,建立相对专业且能满足市民院前急救服务需求的相关公司,逐步减少黑救护车的存在土壤。
“政府部门将逐步增加投入,进一步提高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着力满足居民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该负责人指出,今年12月1日,随着《长沙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长沙的院前急救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长沙将根据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地域范围、经济条件等因素,按每四万人口至少配一辆救护车的标准配备120救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