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事件常以其冲突性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弱势群体”的身份容易博得社会同情,对“弱势群体”的煽情化报道顺应了受众的期待,引发情感共鸣。此类事件的失衡报道体现出部分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自律意识不足,对失衡报道推波助澜,肆意助长两极化表达。
总之,失衡报道不仅对事件双方造成极大的舆论压力,反而强化了公众对医疗改革的焦虑,增加了医患关系断裂的风险。
(四)、相关建议
在弥合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媒体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不能为了顺应公众期待而忽略报道的平衡。在涉及医疗纠纷等易产生失衡报道的事件中,不论是新闻网站还是社会化媒体都应牢记平衡报道原则。
平衡报道原则最初源于西方。1729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接办《宾夕法尼亚报》提出“当人们各持己见的时候,双方均应享有让公众倾听各自意见的平等机会。”(迈克尔?埃默里,2009,p.35)在国内,孙旭培(1994,p.237)提出新闻报道“平衡”的概念:“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
在医疗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应警惕失衡报道以及对刻板印象的塑造与强化。对“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都应该给予足够的话语权,才能取得报道最基本的平衡。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警惕标签化、道德歌颂和煽情渲染,才能符合平衡报道的要求。
对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来说,尤其应增强媒介素养和自律意识。不盲目“站队”,不跟风摇摆,要给出自己有据可依的判断。注意用词的文明与克制,不肆意谩骂和指责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对于人民网等主流新闻网站来说,应拓宽新闻的信源渠道,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引导受众逐步接近真相。对于单篇报道,要重视不同声音的平衡,让利益相关方都能发声。不要先入为主地“贴标签”,应克制主观色彩浓烈的情感表达。对于整体报道,要注重不同框架之间的平衡。作为公共事件的“减震阀”,人民网等主流新闻网站承担着引导舆论的关键作用。建议人民网在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发声,构建深度的意见框架,如反思框架、对策框架、根源框架等,尽早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社会化媒体进入理性思考阶段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雷;张剑波:政治弱势心理的泛化与传媒对底层社会的引导策略研究——基于“东明事件”的实证分析[J].现代传播,2012(6):42-46
[2] [美]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法]勒庞:《乌合之众一一大众心理研究》[M].中央编译版社,2000年
[4] [美]迈克尔·埃默里著 展江译:《 美国新闻史》[M].新华出版社,2009年
[5] 孙立平:断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6] 孙旭培:《新闻学新论》[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7]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 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版
[8] 王治河:《福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9]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三民书局,1999年
[10] Entman.1993.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3(4):51-58
[11] Gamson. 1989.News as framing: Comments on Graber[J]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2): 157-161
[12] Gitlin.1980.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M].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3] Joseph & Robert.1997. Communications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4]Pan, Z.,&Kosicki, G.M.,1993,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J].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5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