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来源的选取上,人民网注重原创,讲究权威。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主流新闻网站,具备采访权,在权威信息的获取和发布上具有一定优势。四个阶段中,人民网的原创报道共计4篇,评论文章共计3篇。转载的新闻主要来自纸媒,小部分以视频形式呈现。另外,人民网利综合利用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进行传播。如,对调查结果的报道通过人民网法人微博加速传播;再如,在人民网发布来自《人民日报》对兰越峰事件的评论文章。
微博的新闻基本来自转载和引用,鲜见原创报道。新闻来源更加多元,包括转载新闻网站的视频、图片、网页链接等,还包括引用一些戏谑的段子、随感等,形式多样且随意。
在报道对象的选取上,人民网和微博都选择了以兰越峰为主要报道对象,可以看出新闻网站和社会化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焦点并无二致,但同时也使得兰越峰一方的声音被放大。尤其在微博上,兰越峰的申诉成为关注的重点,而院方的回应则被舆论淹没。相比而言,人民网总体上兼顾了各方的回应。尤其在事件的后期,人民网抓住了不同的声音进行了一定的表达。
在框架类型上两者差异明显。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事实框架和意见框架。人民网事实框架的比例远超微博,这也体现了主流新闻网站在报道中的首要任务:呈现事实、不断接近真相,同时尽量克制色彩浓烈的情感表达。对事件发展的二、三、四阶段中人民网和微博所有有效样本的框架类型进行比例统计,如下图:
图6.1 人民网与微博框架类型比较示意图
在意见框架的表达上,道义声援和道德指责成为人民网和微博共同的框架,主观色彩浓厚。在微博的意见框架中,声援、质疑和指责框架总计高达79%。社会化媒体的框架鲜见中立观点,放大了新闻网站意见框架的情感色彩。这与群体极化效果有密切关系。勒庞(2000,p.117)认为“在群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削弱,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这种群体极化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有加强的趋势。网络平台的“降噪性”更为明显,网络上的民意具有很高的同质化趋向,具有相同观点的群体具有极大的攻击性和盲目性。因此,微博框架中两极化倾向严重,“站队”现象常见。
人民网关于声援和质疑、指责的框架比例为31%,且用词较为含糊和慎重,体现出一定的克制性。这类框架主要在前期报道中出现,跟风传统媒体发表或转载评论。作为主流新闻网站,在情感表达上还有进一步冷却的空间,从而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往理性的方向发展。
在反思劝导、根源、对策等深度意见框架上,人民网体现出了优势。在第三阶段,人民网新增了反思劝导框架(15%),对微博的反思劝导框架(11%)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同时人民网还增加了对策框架的比例(11%),呼吁相关部门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对于医疗行业的整肃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但由于缺乏操作性的意见,根源框架和对策框架对医改的推动作用有限。而且这类框架在事件的后期阶段才出现显得有些滞后。笔者认为,人民网如果更早地并且比较投入地构建根源框架和对策框架,疏导舆论的效果会更好。
微博关于对策框架和根源框架这两类深度意见框架基本没有涉及,却充斥着批判媒体的框架。对媒体的批判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微博对其他媒体的作为有所反思,但把问题仅归结于媒体并大刀阔斧地指责也暴露出社会化媒体思考问题的理性不足,叙述能力有限。
另外,传统媒体的曝光往往成为网络话语高涨的导火索。在初期,传统媒体竞相对兰越峰进行标签化,把她塑造为“良心医生”、“医改英雄”,框架的情感色彩浓烈。在真相还未昭示世人之前,率先定性和评论,走在了真相的前面,激化了事件的负面影响。
(二)、拟态环境的构建与“刻板印象”的加强
“走廊医生”事件中,不论是传统媒体、新闻网站还是微博,都利用新闻框架构建了与现实环境有偏差的拟态环境。传播者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着“把关人”的作用,建立起较低“生态效度”的拟态环境,强化了受众的认知偏差。
媒体在前期致力于塑造声援兰越峰的框架和指责院方的框架。在双方利益纠葛尚不清晰时,主观地给兰越峰贴上“良心医生”等标签,给医院贴上“黑心”等标签。这些标签强化了公众对兰越峰和医院的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一旦固定,公众就会对和它相抵触的事实视而不见。例如当调查组公布该医院不存在过度医疗时,反而引发铺天盖地的质疑。这也是后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趋弱的原因之一。
另外,新闻网站和社会化媒体对“过度医疗”的放大对构建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过度医疗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牵涉到公众的敏感情绪,媒体对过度医疗的过分强调极易引发公众情绪的集体爆发,更强化了公众对事件双方的刻板印象。
(三)、报道失衡及其原因
1、失衡的表现
人民网和微博在前期阶段,聚焦于兰越峰一人的声音表达,或只传播对兰越峰有利的话语,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声音的表达,如医院、医护人员,造成了话语权的失衡。“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王治河,1999,p.159)。”院方的话语权在前期被剥,导致院方不能被公众正确认识。人民网在后期兼顾了兰越峰、院方和相关部门的表达,是平衡报道意识觉醒的表现,但由于数量少、篇幅小,对平衡报道的作用不足。另外媒体所建构的低生态效度的拟态环境以及刻板印象的强化都属于报道失衡的表现。
2、失衡的原因
① 医患关系面临风险
孙立平(2003,pp.2-5)用“社会断裂”来描述当代中国社会,指出几条主要的断裂带——富裕与贫穷、城市与乡村、上层与下层。医患关系正是一种社会断裂的表现。“医”不仅单指医护人员,还指广义上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体制。医患两群体之间的心理鸿沟日益明显,而患者一方常以“弱势心理”自居。李春雷、张剑波(2012)认为这种“弱势心理”呈泛化的趋势,且成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心理动因。即使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并不属于“弱势群体”阶层,却习惯质疑他们认为“强势”的一方,如医疗机构、政府等。在前期,人民网和微博都倾向于谴责“无良”医院,声援“弱势”医生。
② 媒体自律意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