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医院 > > 新闻网站与社会化媒体医疗纠纷报道的框架分析

新闻网站与社会化媒体医疗纠纷报道的框架分析

发布:2016-01-05 19:03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摘要】近年来医疗纠纷频发,并常常演变为重大公共事件。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媒体如何对医疗纠纷报道建构框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以“走

摘要】近年来医疗纠纷频发,并常常演变为重大公共事件。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媒体如何对医疗纠纷报道建构框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以“走廊医生”事件为例,对比分析人民网与微博对医疗纠纷报道的异同及其原因。本文发现两者的报道都存在失衡的现象,微博尤为严重,构建了与现实偏差较大的拟态环境,激化了事件的负面影响。文章试图对网络媒体如何进行平衡报道提出建议。

关键词】走廊医生 新闻框架 医疗纠纷 平衡报道 拟态环境 刻板印象

一、引言

“走廊医生”事件经过一年多的发酵,一直处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主人公兰越峰是绵阳市人民医院原超声科主任,曾举报该医院过度医疗、用震后捐款以高出市场价近50%的价格购买已停产的过时医疗设备。2012年初,医院称兰越峰拒诊病人被投诉,对其进行待岗处理。3月15日,拒不服从处理一周之后,兰越峰的办公室被院方换了锁,遭遇免职。兰越峰从此坐在走廊里办公,成为一名“走廊医生”。

“走廊医生”从自2013年5月被《南方周末》报道后走进公众视野。截止到2014年8月底,一直受到舆论的关注。从兰越峰在走廊里抗议,再到有关部门介入,医院院长被调查,直至医生们要求开除兰越峰,舆情持续发酵。事件发生后,报纸、电视、新闻网站、微博等媒体纷纷发力,对舆论的热度和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该事件体现出两大特征:一是舆情的持续时间长,关注程度高;二是其间出现了“一边倒”声援兰越峰、指责医院的舆论态势。该事件涉及到敏感话题——过度医疗与医疗改革,被持续关注源自公众情绪的积累。医改虽推行多年,但成效不大,一些医院仍存在过度医疗的现象。兰越峰正好成为反抗过度医疗的“代表人物”,她的抗议容易引发公众的共鸣。声援“弱势”医生可以说是公众情绪的一次集体爆发。

医疗纠纷事件经过发酵往往演变为重大新闻事件,媒体选择什么样的信息,设立什么样的框架,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评价。其中,网络媒体由于其速度快、影响广,对事态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图运用新闻框架理论,探讨人民网和微博新闻框架的异同,并对网络媒体如何对医疗纠纷事件及其他重大公共事件进行平衡报道做出思考。

二、文献综述

(一)新闻框架

戈夫曼被认为是将框架理论引入社会学领域的第一人,代表作为《框架分析》。李特约翰(2004,p.178)将戈夫曼的观点概括为:“人们借助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的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和事件就没有任何意义。”

Entman(1993)认为框架包括选择的过程和凸显的过程。对一件事情进行框架首先需要做出内容的选择。然后在报道中进行处理,以便体现事件的意义、原因分析、道德评估以及对策建议。臧国仁(1999,pp.50-51)也曾对框架的概念进行过描述:“框架是认知、阐释、呈现事物的一种架构,经过符号转换与操作的过程,选择、组织了特定内涵,呈现出某种具有核心意义的思想类型,而这些思想类型又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Gitlin(2003,p.6)十分重视框架的选择意义,认为框架是关于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及其意义等问题上进行内容选择、强调和表现时使用的规则。Gamson(1989)认为框架不仅局限于选择,更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过程。他把框架划分成两类内涵:一类是界限(boundary),代表取材的范围,可以理解为规范社会事件;另一类是架构(building frame),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借鉴这一点,本文在对比研究时会从材料选择和框架类型两个方面对新闻报道进行分析。

Pan和Kosicki(1993)认为框架分析要关注作者对文本建构的几个维度,包括句法、主题、修辞、文章的结构以及词汇的选择。借鉴这一点,本文通过分析报道的主题、修辞和关键词来提取报道的新闻框架。

(二)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是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的。李普曼(2006,p.256)认为媒体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在形成、维护“刻板成见”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拟态环境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刻板印象”是构建拟态环境中的重要认知环节。李普曼(2006,p.62)认为:“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

Joseph 和Robert (1997,p.213)提出用“生态效度”用来反映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接近程度。较高生态效度的拟态环境会更真实地反映现实环境。媒体客观平衡报道的关键在于缩小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差距。本文将考察网络媒体在“走廊医生”事件中对拟态环境的构建及其影响。

三、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走廊医生”事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新闻框架的建构与消长,通过对比人民网和微博的新闻框架,解决以下问题:

人民网和微博新闻框架的历时性特征是怎样的?

人民网和微博的框架建构有何异同?

网络媒体的新闻框架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

这些问题产生的媒介原因和社会根源是什么?

网络媒体在医疗纠纷事件的报道中应该注意什么?

四、研究方法

本文以新闻框架理论为基础,进行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和对比分析。

对“走廊医生”事件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主要分析主题、关键词、修辞等,以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归纳其新闻框架。共提取以下几种新闻框架:

1、事实框架:关注事件进展,包括医生和院方的冲突、调查组的调查、医生被解聘等事实性报道。

2、声援框架:分为两个次级框架:一是声援“走廊医生”,赞扬其反抗过度医疗的精神;二是声援兰越峰所在的医院,对医院解聘兰越峰的行为表示支持。

3、质疑框架:分为三个次级框架:一是质疑兰越峰性格偏执,有作秀成分;二是质疑院方解聘兰越峰程序的民主性;三是对调查组声明的该医院不存在过度医疗的调查结果表示怀疑。

4、指责框架:分为三个次级框:一是指责院方过度医疗、贪污腐败等“丑行”;二是指责兰越峰为私利绑架医院和公众;三是指责医疗体制,尤其指责过度医疗现象。

5、反思劝导框架:对媒体符号化“走廊医生”进行反思,劝导媒体保持冷静和理性。

6、对策框架:对如何解决该事件和推进医疗改革出建议。

7、根源框架:追溯该事件负面影响激化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