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本是用来防疫的,可在有些人那里,却是谋财害命的工具。近日,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经营疫苗案,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事实表明,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也是会疾病缠身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案件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此次疫苗安全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食药监总局、卫生计生委、公安部要切实加强协同配合,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同时,抓紧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各环节监管责任,堵塞漏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目前,各地食药监部门已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要求,开展涉案“问题疫苗”核查追责,最高检也将其作为挂牌督办案件。
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出通报称,这些非法经营的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销往18个省市,二三十家企业可能是造成涉案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主要责任单位,非法疫苗案部分上线为药企业务员。目前看来,“问题疫苗”涉及地方之广,令人咋舌。打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方便、有效的手段,疫苗若在冷链储存等环节出了问题,很可能带来失效的大问题。正因如此,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疫苗生产、流通、管理、使用进行了严格规定。这次“问题疫苗”案不仅刺痛人们的神经,还暴露出药品市场的“肌体”有“病”。
首先是经营者的“心”中有“病”。在明令禁止之下,还有人恣意妄为,不冷藏疫苗,而“冷藏”良心,这是因为其中有丰厚的利润诱惑。疫苗的利益链中存在灰色交易,有巨大的利益可挖,才使这些人怀着贪婪之心铤而走险。这种只图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他人生命的行为,暴露的是人心之恶。“饿了吗”的黑心厨房日前才被揪出来,短短几天时间里又出现了更加“揪心”的“问题疫苗”。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商家为一己之利,只顾降低成本争市场,要么涉商业欺诈,要么产品质量差,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语境下,用真材实料走市场的商家时常反而无竞争力。有“病”就要治,我们的社会需要安全感,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改善和净化我们的医药食品环境,迫在眉睫。
其次是监管者的“眼”里有“病”。“问题疫苗”能够流入市场,暴露的不只是“药贩子”无良,一些监管部门同样难辞其咎。目前该案已呈现的案情是:疫苗批发企业违法将疫苗出售给庞某母女,疫苗脱离监管“体外循环”后,又顺利流入疾控部门、接种单位“体内”。“问题疫苗”存在多年,可是相关监管部门却“视而不见”,任凭涉案人员对疫苗进行“自由买卖”,体外循环。从疫苗批发、流通到接种,只要有一个环节监管到位,这对母女又怎么能进行长达5年的非法交易而不被觉察?有“病”就要治,其间是否存在“黑色利益链”,应该彻查。监管不能“失效”,面对“问题疫苗”,我们既要审视市场经济下道德的缺失,更要加强法治力度,追根溯源,从严监管,才能避免类似公共卫生事故一次一次地发生,消弭民众锥心之痛。
药品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命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无法“亡羊补牢”。未雨绸缪,打好“预防疫苗”,构建健康的药品市场,需要社会力量齐心协力,需要政府部门严格把关,严管重罚,决不手软。这样,我们的社会“肌体”才会健康完美,有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