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药品 > > 疫苗事件引爆舆论背后的反思

疫苗事件引爆舆论背后的反思

发布:2016-03-31 14:3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疫苗事件引爆舆论背后的反思

  在过去一个星期,相信很多人都被“疫苗”刷屏了。

  3月18日,澎湃新闻发布题为“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山东发协查函”的报道。随后,山东疫苗案引发舆论持续关注。

  3月22日,随着财新记者在2013年采写的一篇名为《疫苗之殇》的文章,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在朋友圈、微博疯狂转发,引爆公众恐慌情绪。

  紧接着,当天中午12点,知名网络写手和菜头通过个人公众号发表文章《每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文章直指《疫苗之殇》过于夸大其词,认为媒体完全是在混淆概念,操控公众认知和情绪。于是,公众关于打过期疫苗是否致命、监管部门是否疏于监管等展开了一场“厮杀”。

  直到当天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疫苗事件作出批示,“此次疫苗安全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食药监总局、卫生计生委、公安部要切实加强协同配合,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至此,关于疫苗的权责、舆论争吵才逐渐归于正常。

  公众惊恐

  疫苗出现问题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一两年。但在我们的思想中只是出现用过疫苗之后的不良反应,大多数体现在个例问题上,像这样长时间、大规模应该算是首次发现,该起特大非法经营人用疫苗案,涉及地方众多、社会危害性极大,曾入选2015年度公安部打击食品药品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事件背后往往都有一双看不到的推手,将人们推向莫名的恐惧之中,在很多新媒体、自媒体文章中出现的画面、语言并不是此次事件的真实所在。越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才越是人们恐慌和害怕的。

  对于任何事情来讲,事情相当严重再加上模糊不清就会产生恐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有一个关于谣言的著名公式:谣言=(事件的) 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存在一个正比关系, 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 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

  虽然疫苗事件不是谣言,但作为一个关系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再加上对于疫苗事件的调查结论以及相关的权威信息发布,确实过于缺乏。食药监总局等部门迟迟没有做出反应,未能向外界清晰地透露问题疫苗的去向,往往成为压倒人们理性看问题的最后一根稻草,造成公众恐慌。

  中国法学会会员、北京科技法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孙宏臣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庞某卫和孙某非法经营时间长达5年,人们对监管提出了质疑。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后,又出现如此恶劣的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件,让我们不得不担心‘舌尖’上的安全,不得不顾虑药品究竟是‘治病’的,还是‘致命’的问题。”

  对此事件有专家认为:“这无异于在杀人。”2014年7月,安徽省无为县5位村民在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狂犬病病毒抗体仍为阴性,未达到免疫效果,其中一位63岁村民在一个月后因患狂犬病死亡。这一事件可以说是一个旧事,但是对于旧事重提之后的人们,恐惧阴影却再次升华。

  其实在除了本次事件不知具体事实的时候,带给人们的还有另一种不安,就是对公权力的信任降低。在人们思想中会呈现这样一个画面,人们接种过的疫苗有没有问题?如果接种的人群出现了病症,这些病症到底是不是正常的副作用?或者说是由问题疫苗引起的?这些疫苗到底在全部的疫苗中占有多少比例?会不会影响到自己或者家人的正常生活?

  “只注重审核批准之权,不重视日常监管之责,只注重面上的监督管理,不重视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导致药品监管漏洞百出。一方面有形监管之手把关不严、惩戒动之皮毛、无关痛痒,另一方面在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等上下游链条和环节上,不法企业、无良商家和极少数医务工作者之间形成了庞大的‘黑色利益链条’,而且药品批发零售渠道比较专业和封闭,给发现和查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了很大障碍。”孙宏臣博士表示。

  对于破除恐慌,事实的真相永远是最好的手段。疫苗恐慌,不仅是民众非理性的焦虑情绪,也有媒体与网友“合谋”旧事重提后的夸张传播。

  不管是利益的结合还是监管的漏洞,人们真正关注是一个透明的过程以及让人信服的结果,面对恐慌,人们最想知道的是事情的真相。一个公开透明的真相是对人们恐慌最好的回应,让人们放下紧绷的神经,增加人们所剩无几的信心。

  人性拷问

  当公众在一致探讨为什么非法疫苗会流传如此之广时,似乎忽略了是什么原因驱使庞某卫母女在因非法贩卖疫苗被判刑一次后仍再次非法贩卖疫苗。

  从调查中发现庞某卫与其医科学校毕业的女儿孙某,从上线疫苗批发企业人员及其他非法经营者处非法购进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近200多万支疫苗,涉案金额5.7亿元。

  面对如此大的“利益蛋糕”,任何事情都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5.7亿元对于普通人来讲这只存在于概念中的数字,而他们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

  面对重重法律,“非法销售疫苗”的销售者们对此视而不见,依旧我行我素。看到人们接种变质疫苗后导致发病甚至死亡,难道他们不会良心不安?

  在此我们不得不去想为什么在一年后,媒体才报道出来。根据公安机关材料,本案于2015年就已破获,但是,直到今天媒体才进行公开报道。

  孙宏臣博士表示,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公众对这一关系自身生命安全的重大案件竟然一无所知!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究竟还有多少“惊天大案”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却毫无所知。

  “问题疫苗属于涉及广大中国儿童切身利益的重大行为。官方机构或者媒体必须有了真实依据才能报道,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或者自媒体时代,对于这种牵涉孩子利益的事件,肯定会引起大家的极大关注。”闫创律师表示。

  根据《刑法》规定,庞某卫、孙某非法销售疫苗的行为,同时触犯了三个罪名,分别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劣药罪和非法经营罪。根据“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的原则,本案依法应定为非法经营罪。由于涉案金额重大,社会危害性极大,如果从重处罚,法定最高刑也只是无期徒刑。在我们的生活中,违法犯罪成本太低,让很多利欲熏心的“黑心”商贩,为了暴利,昧着良心,不顾一切铤而走险。“罚不抵罪”现象,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

  “这个事件,再一次拷问人们的‘人性’。”孙宏臣博士表示,“人性,是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源于内心的欲望,只是在追求欲望的方式和途径上,会有善恶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