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药品 > > 朱永华:廉价药可否国家专供?

朱永华:廉价药可否国家专供?

发布:2016-03-03 15:36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医改”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日前,有媒体报道预防风湿疾病的特效药长效青霉素(即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相继在济南、安徽等地断货。济南一位市民甚至为了孩子专门到北京购买此药。而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他巴唑、放线菌素D等一些疾病或手术中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医改”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日前,有媒体报道预防风湿疾病的特效药长效青霉素(即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相继在济南、安徽等地断货。济南一位市民甚至为了孩子专门到北京购买此药。而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他巴唑、放线菌素D等一些疾病或手术中常用廉价药正逐步断供、消失,导致一些患者经济负担加重,甚至面临用药危机(据3月1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药品有它的特殊性,药企也被社会誉为“良心企业”,但作为以追求营利目的的经济组织,药企也需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以报道中60片装的前列康普乐安片为例,30多年来价格一直是12.2元。而30多年来原料成本涨了78倍,人工成本也涨了十几倍到几十倍。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在这种现实语境面前,“良心企业”也要养家糊口,如果不让涨价还没有相应政策或资金补贴,企业也只能选择放弃。

但是,作为虽然普通廉价却又是百姓患者不可或缺的常用药,如果失去政府约束任其涨价销售,不但会让百姓难以承受,加剧医患之间矛盾,更会促成更多“良心企业”为追求更多利益而变成“黑心企业”。但反过来如果一味地不从实际出发,过于僵化的限制企业通过生产廉价药获取应有的效益,只能逼迫企业要么选择放弃,要么钻政策制度空子,换个包装以“新药”之名行变相涨价之实,这样做的后果非但不能保障市场普通廉价药的供应,是在欺骗患者,更损害政府监管的公信力。而现在市场呈现出的廉价药短缺问题,恰恰就是这种现象所导致的后果。

尽管业内人士分析了廉价药消失市场的多长原因,但由于产品价格低,利润相对较少,许多企业便不愿意生产,导致低价药变得紧缺显然才是主因。并且“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也是很多年以来廉价药甚至罕见病用药短缺始终难以摆脱的监管尴尬。其实,无论药企还是其他行业企业,只有保障其有适当比例的利润,企业才有可能去追求的“良心”,世上也没有为了“良心”而甘愿承担亏损的企业,这本身就不符合企业的属性。因此,只要保障药企通过生产普通廉价药也能获得同其他药品相对比例的利润,企业才有生产动力。

显然,要保证药企通过生产普通廉价药获得相应的利润,还不能任由企业“自主定价”,否者又会陷入“一放就乱”的怪圈。在笔者看来,由政府根据市场对普通廉价药的需求和生产企业的综合成本进行评定,在保障市场零售价格不变或适度廉价的前提下,给企业制定一个包含相对利润的“市场价格”,两项价格的差距由政府财政予以补贴,这样既能满足企业的效益追求,又能确保市场供应,同时又能让百姓患者感受廉价药的“实惠”。表面看起来会给政府增加很大负担,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变相“新药”取代廉价药走医保报销渠道所给医保基金造成的损失,最终同样也是政府“埋单”,而且这个“主动权”还是在药企甚至医院手里,由得被动“挨宰”不如主动以补贴形式掌握主动,同时还能让百姓患者感受政府医改的诚意。

另外,对于由政府补贴生产的普通廉价药品,在进入市场销售时,不妨也可以打上“政府专供”字样,既是廉价药的象征,又可防止随意加价,同时,又可充分体现政府部门对百姓群众的民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