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药品 > > 天津黑心医卡通调查 网友先揭黑幕后道歉

天津黑心医卡通调查 网友先揭黑幕后道歉

发布:2016-01-03 20:15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老中医养生网资讯频道-最快最前沿的养生保健咨询,为大家第一时间奉上。

  一盒药究竟是2.2元还是27.6元?就医卡究竟是方便患者还是猫腻重重?记者赴天津大港妇幼保健院――

  网友:先揭黑幕后道歉

  7月21日18:18,一个《曝光当下流行的医卡通黑心猫腻》的帖子发布在网易论坛上。

  发帖人是一个叫做syxuguang的网友,他贴出一张注明“天津市大港区妇幼保健院”和“天津大港加拿大永明爱幼中心”儿童医卡通的照片。说“医生只需要在计算机上一刷,就可以完成挂号费和诊疗费的收取。似乎非常方便,可猫腻也就藏在这里。”

  从syxuguang贴出的一张处方笺上可以看出,天津大港区妇幼保健院的医生给一位患了“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小患者开具了“消炎退热颗粒”,处方笺上显示的此药品规格是10g×8袋/盒,共开了16袋,总计55.20元。如此算来,每盒价格为27.6元。

  而这位网友在帖子上粘贴的“药品批发价格网站”上的截屏价格显示,同名称同规格的药品售价仅为2.2元/盒。

  此帖随后被多家网站转载,查看人数迅速激增,仅网易论坛,截至7月26日21:29就有66860人查看。用google搜索一下关键词“曝光医卡通黑心猫腻”,也会出现44300个相关网页。

  就在大家一致声讨时,7月25日,syxuguang却在网易论坛又发了一个帖――《关于“曝光当下流行的医卡通黑心猫腻”的道歉声明》:“本人郑重声明:帖子并未说明是‘天津大港妇幼保健院’在行医看病或药品管理上存在暴利,请各位网友不要对该医院进行指责或不良评论,因贴子对医院造成的不良影响本人表示道歉。”

  但这个道歉帖查看人数却很少,记者在7月26日23点看到,仅132人查看,且只有1人跟帖。

  医院:药品价格没违规

  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帖子,就是因为一盒药究竟是2.2元还是27.6元的质疑。

  7月24日,健康时报记者走访了天津大港市区的10家药店,只有位于步行街北头的澍仁堂药店,有和医院所开药品完全相同的消炎退烧颗粒,售价是21.5元/盒,比大港妇幼保健院便宜6.1元。其他药店则无完全相同的药品。

  而网友syxuguang所说只卖2.2元/盒的药品批发价格网站,健康时报记者没有在网上查到,几经联系网易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找到syxuguang。这2.2元一盒的药品究竟在哪里?无法进行核实。

  对于药品价格的网友质疑,天津大港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刘云彬说,医院所有用药均为天津市统一集中招标采购,并向记者出示了辽宁省企业定价药品价格登录表和天津市关于药品定价的相关材料。

  记者注意到,天津大港区妇幼保健院销售的消炎退热颗粒,生产厂家是辽宁海洲药业有限公司,最高零售价为27.60元/盒。在天津物价部门对该药品招标后的定价是24元/盒,根据物价部门规定,医疗机构药品零售可以加上中标价的15%作为零售价。算下来正好是27.6元。

  体验:

  医卡通确实方便

  医院的药价没有问题,那医卡通是否如网友所说,是能够“掩盖”高价处方的工具呢?

  7月24日10:30,在该医院门诊大厅,记者注意到人并不多,只有几个患儿在家长的守护下门诊室里输液。“来这里看病不用挂号,拿着卡直接可以找医生。”一位患儿家长说。

  记者办理了一张儿童医卡通,预存了5元钱,就直接进了一间门诊。记者对医生说孩子发烧感冒用了一天消炎退热颗粒,有效果,但还没治愈,能否再开点儿?医生详细询问了病情后,指出消炎药的使用事项,然后用记者的医卡通轻轻一刷,在电脑上输入药品名及数量,电脑屏幕上显示,16袋消炎退热颗粒55.2元。然后医生说,去拿药吧。

  因记者卡内钱不够,去办卡处续费后返回药房取药,工作人员刷卡后,打印出处方笺,随同药一块儿递出来了。

  记者算了一下,整个就诊过程只有5分钟。

  据大港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徐宝良介绍,医院是在2006年开始实行医卡通的,彻底解决了排长队问题。传统的门诊流程是,挂号―看医生―划价―交费―做检查―再看医生―开药―交费―取药,往往要重复很多次排队。而医卡通不用挂号,医生通过网络指令,患者直接检查、交费,自动扣除费用,省去了很多环节。

  ■记者手记

  慎用网络话语权

  网络时代赋予普通民众以广为传播的话语权,让每个人都成了记者,随时随地可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此次事件中,网友不经核实,直接将自己的质疑发布在网络上,结果造成对医院的伤害,不得不再次发帖道歉来平息事端。

  其实,这个事情的解决途径非常简单,只要把疑问向医院求证、询问,就能搞清楚。如果医院真的违规收费,或者医院故意不给你答案,你再发帖子曝光进行谴责,也不为迟。

  本报曾报道过《患者一天注入65公斤药液》,就是因为医患双方缺乏沟通,导致本该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问题,患者非要投诉给媒体,媒体大费周折调查采访后才发现,就是个误会。

  希望医患失信导致的这些本不该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少,也希望患者在遇到困惑和问题时,敢于直接向医院求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