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最近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零食”。这种袋装小食品看似不起眼,却出现在几乎所有菜市场、小卖部的货架上,在网店里也卖得十分火爆。其消费群体数以百万计,主体是各地中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而记者的实地调查揭开了辣条的“双面人生”,一方面“火得不得了”,另一方面“脏得不得了”。谁娇惯出辣条的“任性”?(据新华社3月15日报道)
每年3·15,总有一些食品安全乱象赤裸裸地摆在消费者面前。作为典型的“五毛食品”,疯狂的辣条之所以深深刺痛公众的敏感神经,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消费对象是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庞大的农村留守群体。一个被追问了无数遍的问题是:记者毫无含金量的调查就能揭露出的黑幕,监管部门为何视而不见?
问题辣条屡禁不止,让监管的“成色”大打折扣。近几年,不少省市加大了对儿童食品的监管力度,比如在辣条的主要产地河南,早在2011年,河南省政府就“高度重视”,组成由多部门参与的督导组开展专项整治。结果,辣条很“任性”,改个厂名、换个地点接着违法生产。这说明一个问题:监管依旧停留在“做样子”表面,无法触及黑心食品背后的利益链。
很多时候,食品非法生产者都已经“过河”了,监管者还在“摸石头”,或假装“摸石头”。比如,在河南尉氏县,质监部门还和记者玩起了缓兵之计继而通风报信的伎俩,这还能叫“监管”吗?“假作为”比不作为、慢作为更可怕,人们难免怀疑监管者也成了利益链条中的一环。
说白了,“任性”的不是辣条,而是权力。“史上最牛零食”无非是再次揭开了为官不为的“毒瘤顽疾”。这种不作为,往小里说是失职,往大里说就是腐败。如何从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综合施治,从而彻底铲除“五毛食品”寄生的土壤,确保社会底层的孩子们吃得安全、放心,是政府部门必须承担的起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