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潞城镇七级村内一黑作坊,进行假盐、劣质酱油生产。昨天上午,市商务委、通州区商务委、食品办、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依法查处了这个黑作坊,并收缴了该作坊内的相关劣质产品。目前,各有关部门仍在对此事进行调查。(京华时报4月17日)
作为垃圾食品的“摇篮”,小食品作坊一直都在我们不知道的某个角落运作着。相信一提起食品小作坊,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苍蝇四起、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生产加工场景及那些鬼鬼祟祟的忙碌身影。
这绝不是我们单纯的想象,事实确是如此。这些食品小作坊大多没有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严格的生产标准,生产环境恶劣、设备差,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这些小作坊要么“三证”不全,要么“三证”全无。
多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令所有消费者头疼的问题。而大多食品安全问题均是出自小作坊之手。虽然3.15晚会年年曝光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但也略显捉襟见肘,力量薄弱。
食品安全形势的严峻,有行业道德伦理缺失的因素,更有监管体制缺失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苏丹红、地沟油、人造蜂蜜、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似乎对我们有关管理部门都是一种无声的责问。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狠抓源头,严惩不法商贩,也有赖于监管部门的大力度管理。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真正拿起手中的武器,集中整治“黑心食品作坊”,使黑心生产者无所遁形,还广大消费者一个干净、放心的食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