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奶的奶农
当年欧洲饲养奶牛的情景
提着奶罐的奶农 图/全景
当年美国报纸所描绘的黑心商人
百年前的美国奶牛棚
质量粗劣的“工厂火腿”
记录当年英国市民购买面包场景的绘画
最近这些年,食品安全一直是困扰我们的烦心事,欧美那套较为稳固的食品安全体系让人羡慕,但是,在历史上,他们的“黑心食品事件”也曾层出不穷,由乱到治,走过一段颇为曲折难艰之路
□朱江
1
百年前纽约“酒糟奶事件”
1
对西方国家来说,牛奶和面包是两种最基本的食品,充足的供应,被视作是温饱社会的重要指标。
在1850年前后,牛奶的美誉却在美国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一宗历时四五年的“酒糟奶事件”让市民对牛奶望而生畏。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城市人口还不算稠密,就算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市民的日常牛奶供应,只需依靠城市周边的奶牛场便可以满足。
到了19世纪中叶,随后市区的扩张,城市周边原来用来放牧的草场开始被蚕食,大约有1.3万头奶牛由于无处放牧,被三四百一群关在大棚子里饲养。这些奶牛因进食新鲜牧草不足,产奶量明显下降,纽约市民的日常鲜奶供应变得不足,于是,纽约远郊的“橘郡乡村鲜奶”便源源不断地被补充进纽约奶市。
眼见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外来鲜奶蚕食,城市周边的奶牛场主眼红了。不久,他们想出了一个既可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产奶量的主意:用酿酒厂的副产品———酒糟和下脚料喂牛。
当时,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酒的需求量大增,酿酒厂多了起来,产生大量酒糟和下脚料。但是,用这些东西喂牛,会使牛产出的奶变得稀淡乏味,含脂肪量骤减,不能连提炼奶油和奶酪,营养价值可想而知。但为了抢回失去的市场份额,黑心的奶牛场主就不管这些了,大量酒糟和下脚料被源源不断地投入奶牛的吃料槽。
就这样,这些品质恶劣的“酒糟奶”悄悄地进入到纽约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一些酿酒厂的老板发现了这一生财之道,甚至还兼办起奶牛场。
而此时,非母乳育婴恰好在美国大城市的年轻母亲中流行,她们喜欢购买市面上的鲜奶喂养新生儿,“酒糟奶”也随之进入婴儿的奶瓶,一些婴儿甚至已经被这种劣质奶喂养了一两年。
2
《纽约时报》最先发现这种黑心奶,1853年,一位评论员在报上发文作了揭露,他在评论中挖苦说:“我们的孩子和成年人都喝‘酒糟奶’,我们的民族还能健壮吗?”文章还警告说,长此下去,还可能发生死亡事件。
随后,《纽约时报》派出记者深入调查事件,发现这种“酒糟奶”是导致当时纽约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欠佳的主要原因,而近8000名儿童的死亡也与此直接相关。报道指出,为什么每年七八月纽约的新生儿死亡率最高,而且大多数死于腹泻,就是因为他们喝了质量恶劣的“酒糟奶”。每年的七八月,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节,品质差的“酒糟奶”在这种高温环境下,成为细菌大量繁殖的乐园,于是,牛奶就成为像毒药一般的东西。报道呼吁市民购买牛奶时要提高警惕。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纷纷出版书籍揭露低劣牛奶危害消费者,如罗伯特·科恩的《牛奶:致命毒药》和哈特利的《牛奶随笔》,都是受到人们追捧的图书。
更有好事者偷偷潜入一个饲养有2000头奶牛的牛场查看究竟,所见触目惊心,他向媒体报料说:在这个奶牛场,每天喂牛的都是热乎乎的酒渣,喂养每头牛的成本仅六七美分,六七百头奶牛挤在一起喂养,仅此一项,老板每年便可节省三四万美元的饲料费。很多奶牛的乳头已经溃疡了,但手工挤奶依然每天进行,离奶牛场一公里远的地方便能闻到酒渣的酸臭味。
纽约市民还发现,每天运进纽约的“橘郡乡村鲜奶”只有9万多夸脱左右,但市面上出售的鲜奶竟有12万夸脱,显然,鲜奶被人大量兑水稀释。更有人发现,一些兑水严重的牛奶销售点,牛奶被兑了七成的水。
一时间,鲜奶成了让人生畏的食物,母亲们宁可用面粉、奶粉和麦芽为原料的“代乳粉”来育婴,也不愿用鲜牛奶。
3
对于那些被媒体揭露的黑心奶牛场,纽约政府虽然不断派出检查人员前去查禁,但效果不明显。
到了1862年,纽约市政当局颁布了一项打击黑心奶的法令,对牛奶生产和销售作了多条规定,如牛奶经销商的运奶车和奶罐上,必须贴上由政府颁发的合格标志;禁止酿酒厂开办附设的乳品厂等等。
1881年,纽约州还推出了《纯正食品与药品法案》。
随着食品法规的出台,黑心奶横行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它的黑影仍不时出没于市场。因为黑心奶便宜,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仍有吸引力。所以,纽约地区的婴儿死亡率一直没得到大幅改善。
1893年,一位叫施特劳斯豪的纽约慈善家发现了这一情况,发起设立了低成本的鲜奶销售点,由他统一购买合格的鲜奶,以低价向市民尤其是贫困家庭出售。政府也意识到这是根治黑心奶的一个好办法,也开始资助这项行动。直到此时,纽约地区婴儿的死亡率才开始直线下降。
随后,“巴氏灭菌法”发明并得到广泛应用,也为美国人喝上安全牛奶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1904年,美国推出了全国性的《纯正天然食品和药品法案》,在执法力度上也不断加强,鲜奶的质量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事实上,当年的黑心奶现象并非只流行于纽约,欧洲的英、法等国,黑心奶害人之事也不断被揭发,这些黑心奶被兑水稀释,加入淀粉增加粘稠度,然后用胡萝卜汁增加甜度,再以添加剂掩盖变质奶的酸味。
在伦敦,市面上销售的鲜奶有一半造假。而法国的巴黎当局,在黑心奶屡查不止的情况下,于1870年无奈地颁布了母亲必须用母乳育婴的法令。
最后,通过政府立法、媒体揭露、民间力量监督、消费者抵制等多方艰苦努力,黑心奶才最终在英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