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近几年来,从苏丹红到三氯氰胺到工业明胶,从毒奶粉到毒酸奶到果冻、小笼包,一轮一轮的食品安全问题挑战着国人的食品安全的底线。
食品安全的问题带来的不安已经在社会上愈演愈烈。近日,复旦大学一研究生吴恒一年前创办的“掷出窗外网”一日走红,一个“最初只想提醒同学哪些不能吃”的网站,已经被当做“有毒食品的维基百科”,两小时之间超过两万点击,一度瘫痪。
掷出窗外网站上的食品安全报告涉及大陆、香港、澳门,暂时没有涉及台湾地区。吴恒表示,在这份报告中,当代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以新闻的形式,通过平面媒体或电视及新媒体进行曝光。而自己的调查报告所需要的资料也是来源于这些新闻。
这份调查报告,总共制作时间为31天,参与人数达到34人,共查阅相关报道近17268篇,约计1000万字。从中筛选出2107篇报道,制作2849条记录。并为每篇报道提取了包括事发地、涉及食品的种类、对人体有害的原因等在内的关键词,以方便统计及查询。
吴恒对此发出自己的疑问,为何食品安全会沦落到如此境地,是历史的原因?是文化?是道德缺失?还是制度?
吴恒说, “每当我读到一条超越我想像力和道德底线的黑心食品新闻时,总是感叹,太假了吧,还有比这更恶心的事么?然后继续统计,不多久就又读到一条,还真有。”
看到了奸商们的离奇行径,吴恒总是会不时感叹:这样也行?渐渐地他就有了个想法,要给他们评一个奖,来告诉世人,在利益面前,创意是没有道德底线的。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温迪•若斯科特,致力于搜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此类故事,并最后创建了达尔文奖网站。其“旨在纪念这样一些人:他们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大义凛然地把自己从人类的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从而保证了人类长久的繁衍。”
在吴恒看来,“达尔文奖”就是授予那些笨死的人。那些人因笨而死,被剔除出人类基因库,使得活着的人越来越聪明,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人类这一物种的延续。
在“达尔文奖”的启发下,吴恒决定设立“中国食品达尔文奖”,用以评选那些“旨在消灭中国人的中国食品”。截至2011年9月11日,重庆的掏粪工掏扒生活残渣提炼地沟油的新闻报道获得了918张网络投票,居榜首。
“中国食品达尔文奖”的奖金是人民币一块四(谐音:一块儿死)。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国食品达尔文奖”的奖金及奖状将颁发给首家曝光该类食品的新闻媒体,吴恒说,“谢谢你们(媒体)的专业素质。如果难以确定,奖金累计到下一轮。”
“中国食品达尔文奖”是一个创意,也许是比现在的所谓“315”更有潜力的一个品牌。然而,无论这个奖项如何,吴恒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为何食品安全会沦落到如此境地,是历史的原因?是文化?是道德缺失?还是制度?在利益面前,创意真的是没有道德底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