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安全,牵动着千千万万家长的心。但凡出现一点问题,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群体恐慌。日前媒体曝光的山东疫苗案,就让人在齿冷和愤怒的包夹中无法抽身。疫苗本是用来防疫的,可在有些人那里,它却是谋财工具,害的主要是孩子。这也让家长们对疫苗到底还能不能打感到迟疑与焦虑。到底疫苗安全在哪些环节存在薄弱之处呢?又是否有补救措施呢?尽管大多数家长都明白不可因噎废食,但疫苗的“清白”还需要多久才能被彻底证明?
事件背景
据媒体报道,3月11日,济南市公安局侦破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作案者庞某卫与其女儿孙某自2010年以来,非法购进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5.7亿元。免疫学学者王月丹称“这是在杀人”。
涉案疫苗的危害有多大
疫苗虽正规,但存储不正规
风险确实存在
据警方披露的案情,庞某自2010年起,非法购进25种儿童、成人用疫苗,未经冷链存储,就行销18个省份。
之所以说“非法购进”,因为庞某没有进行疫苗经营的资质。虽然这些数量庞大的疫苗,都是从正规厂商或其医药代表处购得,但不代表这些疫苗就没有风险。
最大的风险,来自控温。因为疫苗是一种脆弱的生物制品,对温度敏感,存储要在冷库、运输要靠专用冷藏车。除极个别种类的疫苗需要在零下20℃的低温冷库中存放外,一般的疫苗,需存放在2℃到8℃的常温冷库中。
那我们来看看庞某是如何存储疫苗的。在警方抓捕庞某的当天,下了雨,有点冷,但她囤放疫苗的仓库内,室温也有14℃。这些疫苗,就这样静静地堆在仓库里,无冷库、无冰块。
其实,每种疫苗,都有一个在非冷藏环境下保证质量的时间极限。几乎每种疫苗在出厂前,也要做一个热稳定性试验。这样做,是考虑到在某些情况下,疫苗不得已暴露在自然环境时,也能保证一个有效性。
但是请注意,这仅仅是“不得已”“短暂”地暴露。而不是像庞某这样,长时间的让疫苗处在室温环境中。这样做的最大后果,正如北大专家所言,可能会造成“无效免疫”。
而无效免疫的最大后果,是死人,虽然概率很低。比如被狗咬了后,感染了狂犬病毒(低概率事件),又恰好打了失效的狂犬疫苗(低概率事件),然后只能死了。
除了“无效免疫”外,其他风险目前不好清晰判断。综合各类专家观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风险目前看来比较小。
危害最大的,并非事件本身
中国人恐惧疫苗。
最近这几年,持续发生了一些婴幼儿注射疫苗后死亡的案例。这些个案,并不能推导出“注射疫苗导致孩子死亡”这个结论。有一种可能是,注射疫苗在前,死亡在后,两者却被以因果关系联系起来。但是,在这类新闻的跟帖里,最热门的往往是“疫苗本身就是病毒,能不打就不打!”
疫苗能不打就不打,是极大的误区。从总体来看,注射疫苗非常必要,而且非常安全。这两个“非常”,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怎么说国人才能相信呢?一句话就够了:这是世卫组织强烈推荐,各国强力推行的政策。
但是,遇到这次事件,所有的科普工作都可能会灰飞烟灭。一句“疫苗安全”不等于“中国疫苗安全”,就让人哑口无言。在朋友圈里,看见很多年轻的母亲,在为要不要给孩子打疫苗而纠结。这就是这起事件,造成的最大的次生灾害。
自费疫苗的地下销售
这次引发轩然大波的疫苗是自费疫苗(即二类疫苗)。
国内的人用疫苗分为两种。一种是免费、强制的,叫第一类疫苗;一种是收费、自愿的,叫第二类疫苗。
一类疫苗主要由国企垄断,个人无法倒卖。二类疫苗向市场开放,自由竞争。形成地下销售产业链的,是第二类疫苗。
国家买单、强制接种的免费疫苗(一类疫苗)渠道单一、统购统销、价格便宜,基本上国企生产,疾控部门接盘,全程垄断操作。自费疫苗便不同了,接种点可以直接从厂家要货,有利可图。自费疫苗是块“肥肉”。
有些人好奇,这次涉事疫苗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为什么要经过疫苗贩子过一手?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因为疫苗贩子有渠道。庞某在下海前,曾是山东一医院的药剂科科长,方方面面的有些人脉。
在这条二类疫苗地下销售产业链中,有庞某这样的疫苗贩子,有疫苗制造企业,有医药代表,有各地疾控中心官员,这些人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大家都想分杯羮,竞争变激烈起来。如同很多药企一样,一些疫苗企业拼命地压榨自己的业务员,给他们布置很高的销售量,督促其完成。有的产品快要过期,有的制品存货太多,走正规渠道不好走,怕被罚款扣钱的业务员自然想尽一切办法。这时候,倘若有人来收购疫苗,便是一拍即合的事情。这样,通过疫苗企业的销售人员、没有资质的倒卖者,正规厂商生产的疫苗“走上了歪路”。有人称这是“体外循坏”。然而,最终疫苗又来到了正规的接种终端。实在很有欺骗性。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最近疫苗事件中的这些制品在出厂时没有任何问题,而是在运输、贩卖的过程中出现了纰漏,没有被冷藏,可能失效。尽管如此,这样的事件,依然会让人对疫苗的来源充满迟疑,对国产疫苗充斥不信任感。
其实,在创收冲动下,进口药品一样存在极大的隐患。最近便有一起鲜活的案例。“兰菌净”是一种用于呼吸道感染治疗的意大利进口药物,在该国需要处方,在我国却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被当做“自费疫苗”。很多基层单位可以直接从代理分销商要货,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们推广。
自费疫苗的最大归宿
乡镇卫生院很可能是问题自费疫苗最大归宿。
疫苗案件发生后,人们最担心的是到底这些疫苗流向何方。目前所见是,一些大城市的相关部门都出来表态,表示自己的疫苗经得起考验。而这很可能是真的。尽管正式的调查结论还不知道,但是根据各方迹象和以往经验,有问题的疫苗流向监管薄弱、创收冲动强的乡镇一级卫生院几率更大。
来看新京报的报道《食药监总局 各地设专案组调查问题疫苗》,该报道找到了安徽某医药公司从事疫苗生意的业务员赵某,其正是本次疫苗事件中嫌犯母女俩的下线。报道原文称,“2014年底,赵某的公司要求业务员推销一批‘近效期’的HIB疫苗,‘近效期’是指接近药品失效期,但仍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的疫苗。但这批疫苗并没有被接种完,部分‘过期’之后被报废。赵某为了弥补疫苗报废的损失,向接种点谎称回公司调常效期的疫苗,实际上却低价向庞某(编辑注:即本次疫苗事件的最大嫌犯)公司的业务员进了约800支疫苗来‘顶包’,销售给了安徽省宿州、淮北下属的乡镇卫生院接种站点。”这名业务员这么做的原因是,惧怕公司因为退货而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