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瘦肉精之后,央视再揭食品安全黑幕,这次的主角,是染色及过期馒头。
跟瘦肉精扯出双汇一样,这次的染色及过期馒头,同样也扯上了上海的华联和联华等著名超市。央视《消费主张》和《今日观察》两档节目4月11日的报道说,由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炮制出的染色及过期馒头,长期以来都在这几家大超市销售,而这家食品公司的员工说,“这些馒头打死我也不敢吃”。
问题食品为什么屡禁不绝?为什么知名企业也屡屡在上面栽跟头?如何堵上监管漏洞?染色馒头把这些疑问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狄更斯说,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借用一下,类似的食品安全事故,也都是相似的——无非是黑心企业、监管失灵等等。奇怪的是,在一次次行业整顿与善后之后,食品安全事故仍然屡见不鲜。一次次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经开始让人们觉得麻木,因为他们知道,“出事——整顿——再出事”几乎已经是一个逃不过的规律,这样的无奈性麻木,从网友们多带调侃的跟帖中可见一斑。那么,这个社会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拒绝问题食品的能力呢?
消费者的无奈性麻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胃已经是钢铁长城,而是因为我们至今未见到食品安全制度性的改良。其实大家都很清楚问题出在哪儿,在生产经营层面,是处罚偏软;在监管方面,则是“大家都管变成大家都不管”的分段式多头管理;在事后问责方面,则是习惯性的“大事化小”思维,对一个具体行业,可以为了稳定大事化小,对监管者而言,事后处理也是能宽就宽的——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你又见过几个官员因为渎职被摘掉乌纱帽投入大牢的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440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提出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法〉的议案》,议案的中心内容为“严刑峻法杀无赦、倾家荡产一场空”。这个议案至今并无下文,有点可惜,但它已点出了现有法律体系对食品安全犯罪惩罚偏软的软肋。而在分段式监管方面,现在的弊端是各个环节都有专门部门负责,但到了最后,却成了多头管理无人负责,事后追责,也往往陷入法不责众的怪圈。能不能成立维护食品安全的专门机构呢,然后把工商、质监等部门的相关权限全部并入这个新部门。事后追责方面,更不能总以“行业稳定”和“官员处理能宽则宽”来牺牲消费者。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事件之后,涉事企业都能比较轻松地过关,这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耻辱,而不是维护行业稳定的“成就”。至于对监管人员的处理,刑法上明确规定的“渎职罪”为什么不能多用用呢?怎样的“严刑峻法”才能让食品业真正成为良心行业呢?
维护食品安全需要严密的体系保障,需要多方着力,但现在,却是漏洞不时涌现,压力不够导致大家都对食品安全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这足以说明我们正在失去远离黑心食品的能力。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复杂,它就摆在那里,但它一直被忽视甚至无视,这才是更无力的现实。
(本报评论员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