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十月”,示警“台湾面临信心崩盘危机”显然颇触霉头。然而,台湾祸起萧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从蓝绿长年对立制造台湾政治分裂风险,到近年学运、公安、食安意外频传,致令老百姓寝食难安。民间对于台湾“利多”,例如经济成长迭次上修、马英九获艾森豪威尔和平奖,难以同喜;对于台湾“利空”,例如竞争力排名下跌、马当局无作为,却感同身受。
上下互不信任的结果,大我的道义摆两旁,小我的利益摆中间。当小我侵害大我的“地雷”频繁引爆,就形成今日全台疲于奔命的惨况,“这不叫信心崩盘危机,什么才叫信心崩盘危机?”
犹记政党再轮替,两岸关系改善,陆客赴台观光,惊艳于台湾社会的富而好礼,因而传颂着“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美谈。“朝野”也沾沾自喜于台湾民众遵纪守法,比“毒奶粉、地沟油、病死猪、假食品”层出不穷的对岸文明好几世代。台湾民间虽然一方面乐赚陆客财,另一方面对陆客恣意插队、大声喧哗、不重卫生等等行径,却也嗤之以鼻。
如今,台湾社会突遇塑化剂、伪搀油、捷运杀人、高雄气爆、夜店杀警、馊水猪油,到不正义食品等一连串横祸,尽管不少评论仍执意怪罪“拢是阿共仔的阴谋”、“都是马当局的错!”,但也有不少人赫然惊觉:“原来文明的台湾社会、最美的台湾风景都是假象!装出来的文明一旦崩解,比土豪式的不文明更不堪!”
你也小确幸,我也小确幸,个人要个人的小确幸,黑心公司也要公司的小确幸
何以自诩文明进步的台湾,如此不堪现实检证?我们要无奈地说,症结在于民主法制之不彰。民主法制,原是台湾从戒严到解严的最大政治成就,但随着近20年蓝绿恶斗激烈,政治意识型态逐渐凌驾所有价值,包括最该珍视的民主法制精神也被“统独”之争所蚕食。“立法院”内“骗、吵、闹”当道,密室协商取代理性辩论,多数党未必比少数党有优势。司法体系也向媚俗倾斜,雷同的案情,前后例却经常出现180度的两极判决,难怪连法律专家也感叹上法院如上赌场。
在上者“骗、吵、闹”,在下者有样学样,于是企业有意无意的诈骗防不胜防、两群人互看不爽就私刑处分、一场街头活动就可改变“军法审判制度”、一场占据“立法院”的学运就可卡住重大贸易政策、一本书丢到“总统”身上只是“刚好而已”……试问在各方分寸尽失下,谁还在乎“勿以恶小而为之”?
面对“立法部门”的掣肘,行政部门既无大开大阖的空间与魄力,平日只能附和“小确幸”的主流论述以讨好选民,临乱则只能见招拆招。而小确幸的“糖衣毒药”副作用又更甚于主政者的应变无方。
“小确幸”一词源于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原意指在规律的工作与生活中,忙里偷闲的小小喜悦(例如喝瓶冰水),但流传到台湾,却被无限演绎。年轻人说不想像父母辈成天绑在企业组织讨生活,所以想开咖啡店追求“小确幸”;月光族说因为工资少,省吃俭用也买不了房,不如全花在自己身上追求“小确幸”;伪油业者当然也可以说,大家都想占便宜,搀油又吃不死人,何不趁机捞点油水追求“小确幸”。
更有甚者,当局还附和鼓吹“小确幸”,例如增加假日,连早已颁布的元旦假期都考虑弹性放宽,美其名为创造劳工“小幸福”。然而这种因为好施小惠,不顾配套,带头破坏规定的举措,就跟高举公平正义大旗,不顾配套,贸然推出证所税的躁进一样,都让人看轻政府的能耐与智慧,从而又更助长社会“骗、吵、闹”的氛围。
诚如知名作家暨旅美学者张系国近日在《亚洲周刊》撰文指出:的确,怪“这个当局”是最容易不过的。我倒很好奇,为甚么没有人怪小确幸?在我看来,错就错在小确幸。什么是小确幸?讲白了,就是“独善其身”或“各家自扫门前雪”的观念。为什么小确幸不管用?道理也极简单,古人早就说过了﹕“覆巢之下无完卵。”每个人都自私,你也小确幸,我也小确幸,个人要个人的小确幸、家庭要家庭的小确幸、公司也要公司的小确幸,结果呢?反而大家一起完蛋!
以张系国对两岸文化的深刻了解与客居民主法制先进国家的长期体会,这番话讲得既痛心又客观,着实值得每个有心人深思。
最近连发的食安风暴,就像一面照妖镜,照见蓝绿两党的为政怠惰、照见老牌大厂的沉沦堕落、也照见民间应变的仓皇失措。最近连发的食安风暴,也有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台湾社会逼到命悬一线的绝境,各方再不痛定思痛,反求诸己,其结果,真的就是大家一起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