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李绍斌)左腿肿胀发紫,被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竟然和子宫巨大肿瘤有关!59岁的湖南人罗阿姨(化名)万万没有想到,折磨自己两年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来源”竟如此匪夷所思。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黄埔院区)获悉,由于肿瘤过大,加上病人同时患有肿瘤压迫下腔静脉及左髂血管导致顽固的血栓,病情十分凶险。近日,该院成功为罗阿姨切除了重达6公斤的子宫肌瘤。经文献检索,该病例是世界上首个不使用下腔静脉滤网而拯救子宫巨大肿瘤合并髂总静脉血栓的成功案例。
腹部隆起如临盆孕妇
59岁的罗阿姨2015年发现左腿肿胀发紫,就医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抗凝治疗2年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身高只有1.5米的罗阿姨,近年来腹部渐渐隆起,犹如即将临盆的孕妇一般大。今年3月,检查发现她的腹腔内长了一个巨大的子宫肌瘤。由于肿瘤过大,压迫下腔静脉及左髂血管形成了顽固的血栓。因肿瘤生长隐匿,竟然在体内生长到几乎占满盆腹腔。
切除肿瘤时血栓或可夺命
经多方咨询,罗阿姨最终转诊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妇科。中山一院东院妇科何善阳主任介绍说, 由于巨大肿瘤持续压迫患者下腔静脉,在罗阿姨的盆腔大血管中,也有血栓形成。一旦取出肿瘤,在减压的过程中,血栓脱落进入心脏引发肺栓塞的风险极高,而肺栓塞可夺命,非常凶险。
5月10日,何善阳主任带领的团队,在手术中高度警惕血栓脱落风险,顺利切除罕见的巨大子宫肌瘤,同时通过腹腔填塞避免了腹部突然减压,同时进行术后腹部加压,严密地监护并抗凝治疗,最终帮助患者顺利渡过难关,目前患者已能下床活动。
提醒 静坐一小时 血栓形成风险增10%
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生于大静脉,常见的如腘静脉、股静脉、髋静脉,可表现为下肢水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在“世界血栓日”的健康宣传活动上,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采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甲状腺乳腺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深明教授。他指出,血栓是诱发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共同机制。研究显示,每静坐一个钟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可增加10%。坐90多分钟,就可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飙升一倍。
深静脉血栓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王深明教授指出,研究显示,长时间住院会导致2/3以上的患者出现腿部血栓。手术尤其是髋关节、膝关节手术以及癌症手术,由于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约有50%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最终会发生肺栓塞,而肺栓塞患者约有八成会首先出现深静脉血栓。
高危 胖人患血栓风险是瘦人的三倍
长途旅行时没有站起来或者长时间没有来回走动,也是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和男性相比,女性是血栓经常“光顾”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使用含雌激素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患者、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高于普通人。血栓高危人群还包括以下三类人:一是高龄老人, 80岁人所承受的风险是40岁人的5~6倍。二是有血栓家族史的人。三是体重指数(BMI)大于30的人,这类肥胖者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2~3倍。
专家建议,多增加运动,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循环。“外科手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每天保障正常的营养摄入,饮食要均衡。同时应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一般建议每坐一个小时,就要站起来伸展腿部,在附近走动一下。一旦发生了静脉血栓栓塞,首选的治疗方法就是抗凝治疗。有些患者需要长期采用抗凝治疗,防止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