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东北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已从30年前的5.8%降为4%,部分土壤有机质已降到“临界点”,全面呈现“亚健康”状态。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东北黑土区粮食调出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是目前,东北黑土正在退化,据最新观测数据,东北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已从30年前的5.8%降为4%,部分土壤有机质已降到“临界点”,全面呈现“亚健康”状态。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已经启动有一段时间了,目前看还是有些效果的。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还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最重要,因此很多保护耕地的做法,推行起来并不容易。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认为:
张子雨:东北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而东北优质的黑土,多年以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可是,黑土的退化,已经成为眼下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比方说,黑龙江省绥化市的一些地方,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已经从30年前的5.8%下降到了4%。光说这些数字,大家可能没概念,4%意味着,如果有机质再下降,粮食就可能长不出来,或者质量很差了。除了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的问题也困扰着当地的农业发展。而且,现在专家们还观察到了黑土流失的现象。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就感叹,当年黑土一攥能攥出一把油,现在连水都攥不出来了。
保护黑土,势在必行。保护这些珍贵的农业资源,不仅是确保农民的收入,也不仅是保护环境,更是保障咱们的粮食安全。其实,现在国家已经启动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从目前来看,已经出现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在一些试点地区,高温发酵、菌剂调和堆沤的有机肥已经对当地的黑土产生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对于农民朋友们来说,保护土壤固然重要,但是保障生活、提高收入则是最直接的诉求,所以秸秆还田等对环境更加友好的做法推广效果并不好。同时,和秸秆还田配套的先进农机具的价格动辄几十万元,这对于农民朋友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国家在土壤深松深翻上投入了巨大的补助,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深耕土地依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就使得农民朋友们积极性不高。
保护黑土刻不容缓,而如何让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环境效益相结合,则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关键问题。
在探索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突破这个瓶颈,依然少不了技术的支持。
在目前的种植过程中,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是最常见的做法,但是这种方式的副作用也不小。现在,在东北的一些试点,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诱捕害虫,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得到农民朋友们的认可。
而新的技术也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绥化市的相关负责人就说,当地推广了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在常用的水稻插秧机上安上进口的配套施肥农具,插秧时一次性下肥,减少化肥用量10%,而且自动化的程度也更高。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借鉴了美国、乌克兰等国家保护黑土的经验,采取了休耕、轮作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发展有机农业,也让农民朋友们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黑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对黑土的保护,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同时也少不了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咱们要对这项工作足够重视,才能取得合理的效果。
正所谓:
黑土退化让人急,完善保护争朝夕。技术探索不能少,有机农业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