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亚健康 >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九成为亚健康城市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九成为亚健康城市

发布:2016-10-04 15:12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城市化,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快速、大规模扩张。中国特大城市具有数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城市化,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快速、大规模扩张。中国特大城市具有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就业贡献不断提高、建设水平较高等特征,同时伴生着诸如二元结构加剧、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严重、房价上涨过快、城市脆弱性凸显等问题。报告指出,中国已进入大城市病高发期,新时期加强特大城市治理势在必行。加强特大城市治理需要战略视野、全局意识、综合手段和针对性举措,要坚持“科学评估、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综合配套、多元共治、多措并举”的方针。针对特大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报告从以下方面给予重点关注。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转型方面,报告认为城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和治理结构等结构性问题相互关联,它们是倒逼中国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问题,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并认为改革城市治理结构、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培育社会组织是推动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转型的主要策略。特大城市房价治理方面,报告认为特大城市房价高上涨快之治理对策,首要在于稳。当前治涨最重要,治高要慎重。其次是顺,就是要顺应市场,顺其自然。好的房地产政策在本质上应该着眼于利用市场机制的修正。最后是调,原则应该是先顺后调,不能顺的领域才调,尽可能少调,而且多调顺少调逆。特大城市的治理主体方面,报告认为城市治理不仅需要政府参与,也需要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报告分析了公众参与特大城市治理的作用和意义,对近年来中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进展和不足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公众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体系、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等对策建议。

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指出—— 当前中国特大城市面临问题主要表现在二元结构加剧、空气质量较差、交通拥堵严重、房价快速上涨、城市脆弱性突出五大方面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城市空间扩张和人口集聚过程中,城市空间二元结构和城市社会二元结构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一问题在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较快的特大城市更为突出。城市空间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棚户”主要包括“城中村”、“棚户区”两种形式,还有一部分旧城也存在着建筑密度高、环境差的问题。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城中村”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密切相关。在城市空间快速扩张过程中,考虑到拆迁成本问题,城市政府或者开发商更愿意低价拿耕地,而不是村庄,由此很多村庄在城镇扩张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形成各种类型的“城中村”。“城中村”或“棚户区”往往结构简陋老化、功能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缺少公共活动场地和配套设施,而且“棚户区”家庭基本是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户。“棚户区”的居住条件和居民收入状况都与国外城市“贫民窟”类似。“棚户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景观和市容;同时“城中村”或“棚户区”由于租金优势往往集聚大量的流动人口,由此形成“城中村”或“棚户区”居民与周边社区居民的隔离,以二元空间为表象反映了更深层的城市社会分异。与发达国家城市比较而言,中国特大城市空气质量远比部分发达国家城市的空气质量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1年公布的全球91个国家1099个城市PM10情况,中国32个特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平均PM10浓度为97微克/立方米(排在第76位),中国特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属于最差的城市行列。其中,除了海口(第814位)、拉萨(第891位)和南宁(第892位)三个城市之外,中国特大城市的PM10排名都在最后15%(在第940位之后),其中广州70微克/立方米(第962位)、上海81微克/立方米(第978位)、北京121微克/立方米(第1035位)。从WHO公布的38个国家576个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来看,均远低于中国2013年监测的74个城市的平均水平(70.16微克/立方米),除了蒙古、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的水平比较接近外,有33个国家的PM2.5年均浓度不到中国74个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p1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指出—— 我国城市健康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九成为亚健康城市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从全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相比于伦敦、纽约、巴黎、卢塞恩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和健康社会指数远低于健康管理和健康环境指数,城市健康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3年度城市健康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北京、佛山、苏州、中山、杭州、珠海、无锡和南京,其中珠三角城市占4席,长三角城市占5席,京津冀城市占1席。在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城市中,综合排名第1的深圳,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和健康环境均位居前3位,而健康管理仅位居第19位,在城市公共安全和管理效率等方面不甚理想;上海综合排名第2,健康环境排名第47;北京综合排名第3,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和健康社会排名均位居前茅,但健康环境排名第206,健康管理排名第85。这表明我国健康发展指数综合排名靠前的城市同时存在明显的发展“短板”,指标得分很不均衡。为了进一步测度和检查中国城市发展的健康水平和状况,蓝皮书综合考虑五项指标得分及分布,按指标得分将城市划分为两类——健康城市和亚健康城市。其中,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五项指数均高于所有城市中位数的城市为发展状态相对健康的城市,包括深圳、中山、佛山、上海、苏州、常州、无锡、东营、南京、长沙、珠海、扬州、杭州、沈阳、镇江、大连、南通、烟台、惠州、克拉玛依、湘潭、威海和南昌等23个城市,而综合排名位居第3位的北京,由于健康环境指数排名靠后(位居全国第206位),未进入健康城市行列。在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五项指标中如果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低于该项指数的中位数,则表明该城市发展存在明显的“短板”,处于亚健康状态。总体来看,当前全国287个地级市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的不到十分之一,包括北京、天津等在内的近九成城市处于亚健康发展状态。本文研究方法请见《中国城市健康发展评价》p33-37 (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p38-3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指出—— 特大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热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