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Sub health)概念首先是由前苏联学者于80年代提出的。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体的确存在着一种非健康费患病的中间状态,人们把这种状态成为亚健康状态。由于人们习惯上把健康称作是一种状态,患病成为第二种状态,因此理论上把这种费患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又成为“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潜病期等。
国内对亚健康的研究多限于横断面调查,使用的工具多为自评量表或调查问卷。这些调查涉及到教师、公务员、企业人员、社区居民、医务人员等不同人群。由于各研究采用的亚健康定义不统一、应用的调查问卷或量表不统一,各研究报道的亚健康检出率差别也较大,大多在20%-80%之间。亚健康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上有一定差异,与出生地、民族无关。一般女性的检出率高于男性,40-50岁年龄段较其他年龄段高发,教师、公务员高发。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在预治亚健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中医对内伤杂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与亚健康相似;亚健康人群的许多临床表现都可以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脏腑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辩证、气血津液辩证、三焦辩证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当然也就可以用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去指导,用中医药的养生、治疗方法来干预和调控。起居无常,劳逸过度,也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的“久坐伤肉、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等,突出强调了过度的安逸和劳累,都是导致疾病的原因。这与某些现代人为了金钱、地位、职称、职务而不惜一切代价地投机钻营,追逐名利。轻身重财,不计后果;有钱人生活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而导致亚健康甚至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
总的说来,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虚”的范畴,其中又分表虚、里虚、虚实夹杂等类型。表虚多为患者抵抗力不足,营卫本虚,中气不足,肌腠不密,容易导致外邪侵袭,邪气入里致病;里虚多为先天不足,脏腑虚弱,加之调养不当,导致五脏六腑的虚损而致病;虚实夹杂以虚中夹郁多见,多发于女性,这与女性大多先天性格怯弱,多愁善感,一旦病邪困扰,就会抑郁不舒,心神不安,情志受伤,肝气郁结,气血郁阻,气机不畅有关。各种原因日久,必然会消耗人体的精血,累及多个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