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亚健康 > > 中宏网(中国宏观经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宏网(中国宏观经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发布:2018-05-05 06:15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单菁菁指出,从规模分布来看,大城市仍然具有健康的优势,但不同规模健康发展的差距在缩

  中宏网9月30日电(记者 贾芳) 9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单菁菁出席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No.10》发布会时表示,全国有30个城市处于健康发展状态,也就是说目前还是有接近九成的城市处于亚健康状态。

  单菁菁指出,从规模分布来看,大城市仍然具有健康的优势,但不同规模健康发展的差距在缩小。2016年城区常住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有7个,特大城市6个,从整体来看,城市规模和健康发展指数基本存在同向变化的关系,特别是体现在大城市组和中等城市组,是非常明显的。在分项指数来看,可以看到差距的缩小。从国际经验看,用什么来解释这样一个规模和指数的同向性,可以看到规模较大的城市在发挥集聚效应,技术进步和创新、知识的传播和溢出,包括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合理的规模集聚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但是如果缺乏良好的环境政策、公共政策,这种集聚效应也有可能被污染、交通拥堵和高昂的交通成本、生活成本和交易成本所替代,产生聚集不经济的现象。

  同时,单菁菁强调,这种集聚效应不光出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城市中,也可能出现在城市群中,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且与大都市建立了较好交通联系的中小城市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依托城市群,进一步发挥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促进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激发它的发展活力依然是我们未来城市化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

  以下为文字实录:

  尊敬的李院长、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现在我代表城市蓝皮书做一个简要的汇报,2016年中国城市发展的报告。

  我先从三个方面回顾一下2016年城市发展的一些情况:2016年中国城市健康发展呈现出了三个特点,一个是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城市健康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16年国家层面关于健康中国、健康城市的特点,手段不断完善,健康城市的试点工作,评价工作也是在进一步推进。2016年3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没有全面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2016年7月,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在这个指导意见里,详细出台了总体目标,重点领域、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要求,在这之后,我们跟全国爱卫办一起,还有包括复旦大学等一些智库,研究出台了关于健康城市评价体系和标准,启动了全国层面的健康城市建设的试点评估工作,这个工作也作为去年全球第九届健康大会的《城市蓝皮书》一个支撑性文件,提交上去了。在10月份,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这个纲要里非常强调的提出要把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在这之后,全国第一批健康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38个城市,在国家层面是高度重视城市健康发展这个问题的。

  二是地方的实践非常活跃,可以说地方实践蓬勃开展,而且健康理念开始逐步的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结合在一起。除了《城市蓝皮书》的工作,我们去年也跟全国爱卫办、卫生部等部门一起开展了城市评估的工作,在参评了大概280多个城市中,已经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城市开展了健康城市的建设,另外还有22%,超过1/5的城市在开展城市前期相关研究和准备工作,关于健康城市的。江苏省有17个城市,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地级市,还包括一部分县级市,浙江省有6个城市,广东、湖北五个城市,都已经开展了健康城市建设。北京、上海等等都是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可以说健康发展理念已经开始逐步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包括政策制定结合在一起,并且灌输其中。

  三是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开始加入到全球健康城市建设网络是从1994年开始的,最早包括北京、上海、大连、苏州等城市,陆续加入到了全球健康建设网络工作中,在去年中我们迎来了一个全球合作的高峰,在11月份,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健康城市南昌宣言》,在这里中美如何加强健康城市发展作了一系列的构想和设定。2016年11月份,第九届全国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性会议,我们院也是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我们所来参加了其中的一些工作。在这个大会上,发布了一个重要的国际性、纲领性的文件叫做《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现在在国际上统称为上海宣言的文件。在这里面,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四点建议,包括加强政策对话,促进包容联动,推动创新合作,倡导互学互鉴、共同搭建国际环境治理、健康治理的合作平台,在大会的同期,健康城市的市长大会也在同步举行,100多个全球各地的市长们参加大会并且达成了一个关于城市健康发展的文件叫做《健康城市上海共识》,在这个里头对于推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的健康城市的合作达成了一系列的构想和推进计划。2016年健康城市发展方面的一些大事记或者轨迹。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2016年城市发展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中国城市的亚健康状况略有改善,但是各项分指标不平衡状况依然显著,从去年整体排名情况来看,健康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包括深圳、北京、上海、珠海、宁波、杭州、无锡、厦门、佛山和泉州。深圳的健康综合指数已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和上海是综合排名第二和第三,第四位、第五位是珠海和宁波,泉州首次进入到全国前十。在书里也有对泉州案例的解析,大家可以看看,它是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如何通过科技研发,如何通过民生建设来推动综合实力的提升。

  从健康指数的内部结构来看,虽然一些城市综合排名靠前,但其实它的各项指标的得分并不均衡,城市健康发展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板。以北京为例,北京健康文化和健康社会指数是在全国居于首位的,但是它的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指数排在城市的200位之后,我们总共评价了280多个城市。可以看出,环境质量包括城市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是目前制约北京市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样我们以新进前十的泉州为例,泉州在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指数分别位列全国的第三和第十一,但是它的健康文化和健康管理指数排名是靠后的,也就是说它的文化建设和城市管理能力仍然是它急需提升的短板。

  我们把总体的指标和五项分指数划了一个全国的中位线,以这个中位线为一个整值来看城市内部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情况,以此来看它是处于健康状态还是亚健康状态。整体评价下来,全国有30个城市处于健康发展状态,刚刚超过10%多一点,10.1%,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还是有接近九成的城市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这个数字比2014年评价的时候多了四座,比2015年多了两座。可以说我们的健康城市正在逐步增多,就像刚才前面李院长也讲到,潘所长也讲到,健康治理也好、雾霾治理也好,其实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从区域分布来看,可以看到排名前三十位的健康城市,进入到健康城市行列的城市,东部地区是占到了80%,这也显示出东部地区城市在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方面处于一个引领地位,从城市规模来看,我们的30个健康城市中70%是来自于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和小城市进入到这个行列的相对较少,可以说一个合适的城市规模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既能保证一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同时又不会产生过度聚集而带来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从地区角度来看,我们的地区差异依然存在,但是相对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16年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依然是东部地区排在最前列,它的健康指数接近45,其次是中部地区健康指数在40,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健康指数大概是在39,是排在末位的。

  从分项指标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西部地区虽然经过西部大开发,各方面都在进步,但是它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效益和社会民生建设方面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这是它两个非常明显的短板。但是与前几年相比,它的这些区域差距都是在明显缩小的。在地区里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东北地区,我们在最一开始评价的时候,东北地区还是相对排在比较前列的,甚至是比中部还要靠前一些,但是现在东北地区基本上是排到了最后,而且在五项分项指标里已经有三项甚至低于西部地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从分项指标来看主要是在健康环境、社会保障和城市安全管理方面,是它目前迫切需要提升的短板。

  从省域角度,目前城市健康发展指数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从省域来看城市健康发展水平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个梯队是北京、上海、浙江,第二梯队是江苏、福建、天津,第三梯队是新疆、广东,第四梯队包括中西部一部分城市和东北大部分城市,我们再一次看到东北问题真的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跟2015年相比,跟我们刚才讲到的问题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看到,连续三年下来,东北三省,黑吉辽的主要城市都位于刚才讲的省域城市的第四梯队,都是在垫底的梯队。我们也可以看到,西部地区特别是从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以来,在产业转型、建设、民生改善方面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一些城市已经走出了资源依赖、产出低效和环境恶化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到,西部地区的重庆、广西、宁夏的城市健康指数综合排名分别上升了四位、三位和两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部大开发的成效。

  从规模分布来看,大城市仍然具有健康的优势,但不同规模健康发展的差距在缩小。2016年城区常住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有7个,特大城市6个,从整体来看,城市规模和健康发展指数基本存在同向变化的关系,特别是体现在大城市组和中等城市组,是非常明显的。在分项指数来看,可以看到差距的缩小。从国际经验看,用什么来解释这样一个规模和指数的同向性,可以看到规模较大的城市在发挥集聚效应,技术进步和创新、知识的传播和溢出,包括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合理的规模集聚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但是如果缺乏良好的环境政策、公共政策,这种集聚效应也有可能被污染、交通拥堵和高昂的交通成本、生活成本和交易成本所替代,产生聚集不经济的现象。

  同时,这种集聚效应不光出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城市中,也可能出现在城市群中,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且与大都市建立了较好交通联系的中小城市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依托城市群,进一步发挥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促进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激发它的发展活力依然是我们未来城市化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从等级特征来看,我们中国的城市有一个特点,我们城市的行政等级是非常分明的,主要是为四个等级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和一般地级城市,我们的评价就到这儿,其实还有县级市等等。从我们数据相关性分析来看,我们城市的行政等级和它的各分项指数,包括比如说健康、经济、文化、社会指数也存在着显著的同向变化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副省级城市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进入到健康城市行列,但只是指它的综合指数比较高,而一般地级市中只有7.5%的城市进入到这个行列。而相关性比较强的指数是经济指数、文化指数、社会指数,这说明在我们城市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中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行政取向,也就是行政在资源配置中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什么跟城市的行政等级、规模并不非常相关呢?我们可以看到,环境的指数和管理的指数,跟城市规模不但不成正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呈反向的。比如说我们直辖市的健康管理指数是位列各行政级别的城市的末位的,虽然在行政级别处于最高位,主要是他突出的行政地位和吸引大量的优势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带来大量人口的集聚,从而带来了城市交易成本的上升,包括我们刚才讲到的污染的问题、安全管理的问题等等。因此如何来纠正资源配置中的行政偏向实际上也是我们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

  结论。首先可以从前面刚才讲到的发展回顾来看,2016年我国城市健康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并且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国际合作和国际影响力在明显的提升,未来我们城市健康发展仍然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东部城市明显在全国城市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如何发挥它在全国城市健康发展格局中的引领作用,这一点非常值得考虑,要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学习,包括经验分享。还包括产业之间的合作和合理布局。

  二是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短板,加强重点领域的健康促进工作,因为我们现在很多的健康促进工作或者是一些政策更多的还是一刀切,再细致一点顶多分到了一些区域,其实它是一个类似于矩阵的,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面临的行政问题不同,因此要找出类型,把这些城市分类型,找出不同类型的城市的发展,针对他的问题对症下药的进行施策。

  三是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东北地区当前面临的问题,对症下药,促进东北地区的健康发展。最近我在国际交流中发现经常会遇到开出租车或者服务的是东北人群,东北出现了第二次大迁移,因为东北的经济非常不景气,大量的失业人口。事实上这不仅带来了民生上面非常大的影响,其实他们出去也会带来在国际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但是他们确实面临着很大的社会压力。

  四是要消除资源配置中的行政中心偏向,最大程度的促进这些资源。首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要促进健康公平。

  五是开展健康城市实施效果的动态评估,建立健康促进的长效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