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保证休息,身体有异常需及早处理。意想不到的事故、烦恼、疲劳,甚至噪音都能引起早产,孕妇要注意避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注意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尤其是怀双胞胎的孕妇更要多加小心。也可以征求主治医生的意见,对于各种可能引发早产的疾病,通过积极纠正来改变。孕妇在家如果发现自身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寻求帮助。
四大早产征兆,准妈妈应提前了解
在妊娠28周后,也就是在怀孕晚期,准妈妈需要特别注意自己是否有早产的征兆。孕晚期如果出现下面这些症状说明有早产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千万不能自行处理。
1.下腹部变硬。在妊娠晚期,随着子宫的胀大,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子宫收缩,几乎不伴有疼痛,其特点是常在夜间频繁出现,翌日早晨即消失,称之为生理性宫缩,不会引起早产。但如果下腹部反复变硬且肌肉也有变硬、发胀的感觉,至少每10分钟有1次宫缩持续30秒以上,伴宫颈管缩短,即为先兆早产需尽早到医院检查。
2.子宫颈扩张。孕29~36周时,子宫收缩频率每10分钟2次以上,准妈妈会开始感觉到酸痛、腹痛及有持续性下背酸痛;严重的伴随阴道分泌物增加及阴道出血。如果子宫颈的扩张比初次检查时超过1cm,应该就是早产的阵痛,这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3.早期破水。准妈妈在怀孕29~36周期间,如果阴道中有一股温水样的液体如小便样无法控制地慢慢流出,就是早期破水,是早产的征兆。一般情况下破水后阵痛会马上开始,此时需要把准妈妈的臀部垫高,最好让她平卧,使用干净护垫,马上送医院就医。
4.阴道出现血性分泌物。少量出血是临产的先兆之一,但有时宫颈炎症、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时均会出现阴道出血,这时出血量较多,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相关链接
早产宝宝别错过一岁前追赶性生长黄金期
一些早产儿因为在妈妈体内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出生之后伴有各种疾病。特别是出生体重在750克以下的宝宝,即使能够存活成长,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视力、听力或者智力方面的缺陷,比如脑瘫的发生率达到20%,学习障碍的发生率也在50%以上。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从医学角度而言,许多简单易行的办法都可以有效应对早产问题。即使没有新生儿重症监护,恰当的护理也能够挽救3/4以上的早产儿。这些护理包括产前注射类固醇,以加强婴儿的肺功能;母亲抱着婴儿进行直接的皮肤接触,并进行频繁的母乳喂养;以及婴儿复苏措施等,但遗憾的是多数早产儿并没能得到应有的帮助。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儿科副主任李冰肖表示,做好早产儿的护理,早期干预是关键。早产儿的家长不能太焦急,但也不能太过等待。“等到孩子太大了再去做康复,就为时已晚了。一定要抓住早产儿恢复的黄金时期,因为孩子越小,大脑的可塑性越强,肌腱也更容易拉伸。”她建议,早产儿须每个月看保健医生,定期做生长发育评价。
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慧提醒,在早产宝宝出院后,家长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把握孩子追赶性生长的黄金时间,二是采取科学手段促进孩子体格和心理行为发育。
什么是早产宝宝的追赶性生长?朱慧介绍,追赶性生长指的是早产儿出院后需要加速追赶由于早期营养不足而落后的生长速度。追赶性生长的最佳时期为早产儿出生后第一年,从出生至出院,医生为宝宝带来良好的营养呵护;出院后至1岁则需要家长提供较足月儿更高的营养支持。
“出院后强化营养可以应用至矫正月龄3个月到矫正月龄1岁,具体时间应以医生指导为准。”朱慧提醒,早产儿通常有两种月龄:一种是实际月龄,从宝宝出生日算起,计算宝宝的年龄。一种是矫正月龄(也叫“矫正胎龄”),根据宝宝的预产期计算,纠正到40周,开始计算。
朱慧表示,追赶性生长是早产儿宝宝早期发育的特殊潜力,如果家长能很好地把握住这段时间,合理喂养、定期接受专科大夫的随访建议,宝宝就有可能在理想的时期内追赶同龄足月儿的发育水平。不过,追赶性生长不是越快越好,一味过度追赶,也要警惕肥胖风险。
1.加强营养是基础。李冰肖表示,早产儿在出院后对营养的需求比足月儿更高,因此母乳喂养时还需要补充母乳添加剂,添加的时间和剂量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于那些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则建议妈妈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粉喂养。另外,早产儿出生1周后就要开始补充维生素D,出生2个月后开始补铁。
2.早产儿抚触按摩。在新生儿诊疗保健中心,医院的护理人员每天会给早产宝宝做1~2次抚触按摩,通过触觉的刺激增加他们的免疫力和体重。在早产儿回家后,家长应继续给宝宝做全身的抚触刺激,每天1~2次,每次5~10分钟。早产儿的器官和感官发育还不是很成熟,抚触可以刺激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促进生长及智能发育,对于早产宝宝来说尤为重要。
3.做听力和视力锻炼。除了抚触外,家长还须给早产宝宝做注意式训练,比如跟宝宝眼睛对着眼睛,逗宝宝说话,或者是买一些卡片,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李冰肖说,图卡也是有阶段性的,一开始是黑白的视觉刺激图,让宝宝的眼睛跟着来回追看,慢慢再换成颜色鲜艳的实物或卡片。当然,母子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最好多跟孩子说话,母亲的脸是宝宝最喜欢看到的”。 (闻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