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2012年欧洲肝病学会指南(EASL)就对当前慢乙肝治疗的三个治疗终点做出了明确阐述:首先,乙肝病毒降至检测不到水平仅作为可以接受的终点;实现停药后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持久的“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是满意的治疗终点(这意味着患者实现自身免疫控制,达到这一治疗终点才有可能实现停药后不复发);而停药后持久的表面抗原清除才是理想的治疗终点,即“临床治愈”。
汪教授指出,目前治疗慢乙肝的两大类药物中,口服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而降低病毒量,但停药容易复发。干扰素类药物,一方面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帮助提高机体免疫,达到持久免疫控制状态。
尤其是高转氨酶低病毒载量的优势患者经过长效干扰素48周治疗,有更高获益。其中超过60%的优势患者可以获得e抗原血清转换, 而停药后实现e抗原清除的患者中, 又有三分之一患者在随访3年时可以获得“临床治愈”。比例虽然还不是太大,但已经是慢性乙肝治疗的里程碑,英国国家优质卫生和保健研究所(NICE)基于疗效和药物经济学将长效干扰素作为慢乙肝患者初治的一线推荐临床。然而,很多患者认为“临床治愈”很遥远, 甚至从未敢想过尝试去战胜乙肝,在治疗初期就选择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从而错失良机,在治疗过程中不定期随访,擅自停药,都会影响疗效。汪教授表示,患者应和医生沟通充分表达治疗意愿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以长效干扰素治疗为例,它的优势人群集中在高转氨酶低病毒载量的患者,这类患者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能够在有限疗程治疗慢乙肝,即便不能获得“临床治愈”,仍然能在有限疗程内实现停药不复发,值得“一生一试”。慢乙肝患者应该从我做起,一生一“试”,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长效干扰素治疗,追求“临床治愈”的机会。 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