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捐赠可以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信誉和公信力。首先,针对目前企业集体短视的价值观问题,企业应该认识到盲目参与和推动资本利益最大化不可能实现长期利益,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就是在做大发展公约数,通过维护社会利益,提升资本市场与社会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能通过输出企业价值观,实现社会领域的拓展和突破。正如作家豆豆在《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提出,“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社会利益最大化便是强势文化的基础,也是资本市场的共识。其次,企业家参与第三次分配能够提升社会信誉,提升社会认知度,强化社会公信力。中国消费者和投资者表示愿意选择购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并愿意为此产品付出额外的溢价。在《2019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中,消费者因为“产品以制造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承诺知名”来选购可持续产品的占比已经达到52.35%,较上年提升21.2%;在瑞银集团UBS于2018年开展的全球10大市场(含中国)高净值投资者调查中,86%的中国被调查投资者表示其愿意在能看到投资所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高于传统投资的情况下,放弃较高的财务回报率。
第二,捐赠可以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提升社会营造能力。在政商关系层面,首先,由于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从社会倡导、社会动员已经上升到制度设计层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在成为通过响应政策号召维系政商关系的必然选择。而政府也在不断规范着基金会的发展并提高了慈善事业的地位,推动着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2016年《慈善法》的出台,使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步入有法可依的“善时代”;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中国慈善事业已经完全融入了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之中。同时,这也成为企业家响应政策号召,捕捉政治信号的重要抓手,企业开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就是对政府鼓励政策的回应。我国政府从2008年起就要求央企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随后鼓励所有企业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2020年,46.20%的中国500强企业发布了报告,中国企业500强前100名的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比例最高,达到80%。除了被动响应号召,企业还可通过主动参与第三次分配,主动担负社会责任,提升社会福利与公众利益,从而与政府建立新型政商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第三,捐赠可以实现家族传承,改善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在基金会与财富传承的关系层面,企业可通过设立基金会参与第三次分配,实现财富最大幅度的存留,防止因“败家子”出现而导致巨额财产被迅速挥霍一空的情况并通过分散投资,避免将所有财产投入于家庭的主要经营业务当中的潜在风险,从而助力家族财富传承。同时,慈善活动作为“富一代”们对个人和家族价值观的基本表达,在将家族领袖存在的价值观推向实践的同时,还可改善家族内部及与社会的关系。
六 促进第三次分配发展的措施建议
当前,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慈善事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推动第三次分配的过程中,需要执政党和政府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社会倡导方面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在政策推动的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特别是社会荣誉、财政税收、组织注册登记管理、慈善事业监督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升慈善捐赠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增强因捐赠带来的荣誉感和影响力。
首先,需要夯实慈善事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政治地位层面,要提高站位,从讲政治的高度,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关于第三次分配的要求,持续释放更多关于第三次分配的信号。在社会地位层面,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张謇精神的论述,落实“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的要求。慈善事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社会荣誉属性更加突出。
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慈善事业的体制机制和法治基础。继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后,2017年中国修订了《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务条例》。在配套制度建设、加强监管规范慈善行为、激励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国慈善事业法规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慈善组织体系初具规模,慈善服务监管体系正在初步形成。但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法律意识仍不充分、部门之间协调范围仍有限、慈善捐赠存在体制机制仍存在障碍。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慈善协调体制机制是推动第三次分配、助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监督有关部门在促进慈善事业方面取得实际成效是法治的重要体现。如何推进依法促善、依法行善、依法治善,完善各项监督机制,是当前的重大需求。监督对象除了行善者,也要包含促善、治善部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涉及民政、财政、税务、市场等各个部门,需要通过工作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打造成相辅相成的整体,从而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第三,需要牢固促进慈善事业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要明确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整体现状。立足现实,对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理论基础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对于我们扎实推动第三次分配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中国慈善事业总体之后的局面尚未改变,除了慈善事业体制机制和法制基础尚不完善,理论研究也不够透彻。重视专业研究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推动第三次分配不断走向深入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慈善事业的促进、监管还是慈善事业的从业人员,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慈善理论的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发展中国特色慈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