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内资药企迎政策大年)
2016年对于内资药企来说无疑是由政策驱动的一年。在医药行业,没有哪一年有如此多的政策文件出台。《药品管理法》、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诸多制度的相继落地,一系列政策带来了大浪淘沙的效果,但风云变幻之后,也有不少严守产品质量大关、热衷于创新的本土药企先人一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诸多政策的红利正在向医药产业链释放,行业发展的“风口”正在形成,但要在这“风口”立足,考验的是企业家的智慧。
政策集中释放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国家层面和各省市大约下发了1400多个政策文件,而这些政策文件在2017年大多要推行下去。可以说,2016年是医药政策大年。在过去的一年中,《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文件的修订和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规范了药品管理和注册的各个环节;一致性评价、临床数据自查和工艺核查严把质量关,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两票制”、药品追溯制度、GSP飞检不仅压缩了流通环节,更掀起了药品流通整治风暴。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相关人士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三大问题却长期没能得到解决:一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二是本土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约95%是仿制药;三是高质量药品和创新产品供应不足。一些创新药物尚未实现自给,无法满足百姓用药需求。
过去一年政策的集中释放,关键就在于提升制药企业的产品质量,并调控药价。“ 两票制 的推出,起到了压缩流通领域企业的作用,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流通费用,在总体上降低药价。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则实现了有效的控费,原先质量差但价格低的很多不合格的药品和药企都将被淘汰,这一方面是提高国内药企多小、散、乱的集中度,更关键的是有助于控费工具筛选有效的药品。”医药行业分析人士岳锋向北京商报记者解读。
低端产能淘汰
去年年中,一份“意见”的落地,引发了制药行业少有的大震动。“国家食药监总局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凡是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并列入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的化药仿制药须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这意味着,到2018年底,中国市场上将消失大量曾经耳熟能详的药物,一些实力较差的药企也将被淘汰出局。”岳锋表示。
上一次,整个医药界的低端产能淘汰发生在2015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MP)认证检查,在当时清理了一批小、散、乱的药品生产企业,也让行业整合升级迹象开始显现。随着一致性评价的落地,医药行业低端产能的整合也进一步加剧。
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认为,中国药企和外资药企虽然升级转型的起点不同、角度不同,但最终会殊途同归。5-10年后,外资药企的优势不再完全压制中国药企,到时中国药企在竞争能力、研发能力、仿制药营销能力、全球市场份额获取等方面都会获得非常大的成功。但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中国药企会被淘汰。
接轨国际
尽管对于大多数药企来说,在去年全行业的政策集中发力下,日子不都太好过。但大浪淘沙过后,依然有部分创新型药企实现了迈向国际市场的目标。
总部位于江苏的恒瑞医药,目前已有7个制剂产品分别进入美国、欧洲、日本主流市场。同样实现药企“走出去”战略的还有复星医药和绿叶制药。通过运用资本的力量,复星医药在去年通过控股子公司出资不超过12.61亿美元收购印度企业Gland Pharma约86.08%的股权;绿叶制药则与瑞士Acino公司签约,以2.45亿欧元购买其旗下透皮释药系统和植入剂业务。
史立臣认为,未来药企的发展,一方面要做好实业经营,通过扎实有效的经营手段从实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顺畅的资金流,为资本运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资本运作,采用并购、投资、上市、参股等多种形式从市场上、从医药行业内获取更多的资源反哺实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 王潇立
(原标题:内资药企迎政策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