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师徒传承”让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新华社重庆9月26日电(记者黎华玲 柯高阳)每逢周一、周三,已经退休的老中医李配富都会在重庆市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科接诊。“千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路上送故交。”这句话是他毕生信奉的座右铭。
“我一生的中医药知识积累一定要传下去,做好薪火传承!”他说。
周一,门诊室内,82岁的患者刘之钧紧握住李配富的手,连声感谢。“要不是李教授,我早就去鬼门关报到了。”
如果选择做手术切除肿瘤加化疗,年迈的刘之钧可能吃不消。最终他选择了中医保守治疗。他说,如果自己还是盛年,一定会拜师学中医。
大学科班出身,李配富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知识还得益于中医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
十几岁时,他萌生了学医的念头。“号脉、看舌头、听说话声音,中医治病看起来有点悬乎,一次母亲患咳疾,打针没用,最后居然喝中药好了,好奇心促使我要搞明白其中的原理。”他说。
1965年,15岁的李配富决定跟着乡里的老中医学习。几年间,他跟着师傅采药、磨药,逐渐认识了一些常用中草药,比如金银花、板蓝根、石斛等,并背下了中医药性赋、汤头歌诀等等。
1972年,李配富应征入伍,靠着日常积累的中医知识,他成为一名解放军卫生员。后来,他先后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医,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中医。1980年,他进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工作,跟师重庆市名老中医范琪情。
从医至今,他掌握的八成左右方子都是跟师所学。他说,和西医不同,中医药学具有实践性、师承性强的特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技术专长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极其宝贵的科学财富。
近年来,中国投入数亿元专项经费,在全国建立了1000多个中医传承工作室,李配富的传承工作室即是其中之一。
“把老专家的学术经验通过徒弟学习的方式继承下来,是培养中医人才、传承名医学术精要的重要途径。”李配富说。
王亚明是重庆北碚区中医院的儿科主任,也是李配富门下二十几名徒弟之一。李配富的徒弟中,有重庆中医院肿瘤科主任,也有重庆中医院古方研究室主任。每逢门诊,徒弟们轮流到李配富的门诊学习。
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传承是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形式,师徒相授、薪火相传,延续了学术的生命。“重视传承工作就抓住了根本,事业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坚守学术的底线。”他说。
年初,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国各省份也推出了相应的中医药发展规划。
“薪火传承”的不仅是医术,还有医德。
由于李配富“名声在外”,很多病患从外地赶来专门求医。每次接诊,他都坚持一定要把当天挂上号的病人都看完,常常早上6点多开始接诊,晚上六七点才结束。
肺癌患者叶燕今年70岁,每个月都要到医院住院几天。只要到医院,她一定会到门诊看望李配富。“我就在门诊室外看看李医生,看他身体怎么样,他健康的话,我心里就踏实。”
2012年,李配富被查出患上了胸腺瘤。患病后,他心心念念着毕生所学如何传下去,心里焦急,身体上的疼痛变得微乎其微起来。“我自己又不笨,一辈子为了中医事业又这么辛苦,我不想后人这么难。”2014年,他的著作《中医继承创新欣悟》终于问世。
“中医有十多万册经典古籍,就算一个人活100岁,每天看一册都看不完,所以说中医这门古老的技艺,需要师傅带徒弟,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中医药就不怕后继无人了。”李配富说。
(原标题:“师徒传承”让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