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五年级小学生开中医课”一事引发热议。教育厅工作人员表示,教材编写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主要由中医药管理局牵头。面对中医晦涩难懂的质疑,该工作人员称,课程为辅修,课程也不会进行考试或考核。相关内容的审核不存在不恰当内容。(9月14日《新京报》)
中医最为中国文化精粹的一部分,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医者的智慧结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自身健康情况越来越关注,因此,养生方面的知识也备受追捧。依笔者看,浙江省将中医推向小学教育无需大惊小怪,反而应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是顺应时代,弘扬国粹之举。
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因此,中医在国人的心中有极高的地位,学习与传承这门技艺是一件无比自豪且利国利民的事。“小学开设中医课”目的不是要让人人都成为医者,而是将中医养生的常识推广普及,让民众自己关注健康,树立保健说防病的理念。对于这样一项学生、家庭乃至社会都受益的教学改革,试试又何妨呢?
至于对课程负担过重、师资的担心,笔者觉得大可不必。中医课为辅修课,不会进行考试或考核,因此对于中医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就师资方面,由专业人事进行编写的教材和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可见,这次对中医课的引进不是一场无准备之仗。因此,社会不必过度担心,对于改革本身来说,就应该有一个容错、纠错的尝试过程。
“小学开设中医课”为的是从小树立强身健体、保健防病的意识,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理念,且不说收效如何,就是这份对国家中医药事业的推广与传承之举,就值得公众抱有一颗宽容之心、一副支持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