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记者在敦煌召开的中医药文化和健康产业国际论坛上获悉,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中医药国际化战略成果初显,截至目前,已在8国建立岐黄中医学院,在4国成立岐黄中医中心,推动多批甘肃中医药产品注册认证与出口,初步形成了甘肃中医药与贸易产业链(8月22日中国甘肃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天地之气,厚实和顺,美德之厚,容载万物,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是强身健体的中医文化,之所以如此说,是源于中医文化历来讲天人合一,而中医学中所阐述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就是从自然的气候变化、天体运行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来。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文化,由此及里,也是中医学的发展史。因此,中医文化是中医发展的根基。
当今世界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时期,中国也走入文化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命题,作为中医药大省的甘肃,在转型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规划运行中,将“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提上日程并实施,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有延续传承的历史价值意义。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甘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中医文化,有诞生了医学鼻祖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的陇东,有中药材集散地之称的陇中,更有集合了中医精华及世界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因此,甘肃不仅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就是中药材也品种繁多。所以,在现实语境下,打造中医药大省,从天时、地利来说,是最佳黄金期。
事实上,甘肃的国际化战略中,中医先走而出,并取得初步成果。目前,已在8国建立岐黄中医学院,在4国成立岐黄中医中心。在药材种植、储存和加工方面,由于气候适宜,甘肃被称为“千年药乡、天然药库”,2015年,全省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88万亩,产量99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当归、党参、黄芪等优势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均达到50万亩以上,分别占全国同类品种产量的90%、60%和5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因此,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因为中医的方便、诊费低廉,便于解决广大民众的就医难,这无疑是加快甘肃走上发展快车道的好事。
民众的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国民的身体素质才能提升,中医药市场才能扩大,中医药才有发展根基,也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良好运行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
当前,中医发展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中医的认知方面,因为中医的博大精深,至今还有“伪科学”的论调甚嚣尘上,源于对中医科学研究的阙如,再者,和西医的冲击有关,加上历史原因,导致了一段时间的搁浅,造成了中医研究的萧条或断代。当然,根本的原因还是改革开放后,和人们的“崇洋媚外”与医疗体系下的逐利有关,从而积累了中医发展的历史欠账,这些欠账需要文化来弥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只有了解中医所蕴含的中医文化的底蕴,才能了解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儿女追求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智慧。而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医,既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无论是辨证施治的诊疗方式,还是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治疗医术,都是追求一种整体观念,这种观念正是中医文化的内核所在,所以说,中医文化是中医发展的根本所在。而甘肃作为中医药改革的先行者,只有督促和激励政府及官员对中医文化的高度重视,那么,试点的成功必将成为全国的殷鉴,才能使中医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并且为甘肃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