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梦冉实习生王瑶
今年,自治区党委将“加强中医民族
医药继承创新与人才培养”列为全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年27项举措之一,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培养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培养合格的中医民族医药人才,要在立足区情的前提下,遵循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规律。近年来,新疆医科大学从文化、理论、实践、传承、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近日,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医学院院长安冬青表示。
近年来,新疆医科大学开设中医学(中医学、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等中医民族医专业;有中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全部一级硕士点;有中医学(中医学、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本科生1664名,研究生、博士生在校人数458人。
2015年10月,中医学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新疆医科大学成为全国十余所通过国家专业认证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遍布全疆各地,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很多优秀毕业生成为国内外一些知名院校及医疗机构的学科骨干。”安冬青认为,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培养需要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安冬青认为,一名合格的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必须首先具备扎实的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功底,增强“文化自觉”,自强不息地苦练文化内功,才能形成理论自信;既要“手中有术”,更要“心中有道”,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促进中华文化认同。要能将所学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校要充分依托中西医合校优势,坚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办学特色,共同营造具有浓厚中华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走中医民族医药人才成长之路必须加强对经典的领悟,学习经典是培养合格中医民族医药人才的必由之路。新疆医科大学把《大医精诚》作为学生的座右铭,积极开展晨读经典活动,咏读中医四大经典,维吾尔医、哈萨克医核心经典等,在诵读中体悟升华。还依托每年一度的中医药文化节开展中医药经典沙龙等活动,让专业教师带领各民族学生一同挖掘整理新疆中医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医药经典,分享学习与传承经典的心得。为营造学经典的浓厚氛围,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媒体平台加强对中医药经典的宣传,并定期举办学习与传承中医药经典的讲座与学术论坛,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组建中医药经典社团,探索中医药经典过级等工作。”安冬青说,与此同时,要注重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在临床中的领悟能力,让学生在临床中多实践。
在教学中,新疆医科大学将院校培养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坚持中医原创思维,注重构建中医药学传承创新机制,突出师承特色,课内课外并用,积极探索构建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
据介绍,新疆医科大学实施“师带徒+院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办师承班,修订师承班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及节假日跟师坐诊抄方,每周开展专题病案讨论;积极探索医、教、承协同背景下“5+3”的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本科+3年研究生)。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中医民族医实验班建设,选拔一批成绩优异、对中医民族医药热爱的中学生,初中毕业后经遴选直接进入新疆医科大学接受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学习;通过师承教育与临床教学结合,鼓励师带徒开展教学查房比赛、临床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跟师临证,积累临床案例,学习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对外协作共建。充分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口支援平台,并积极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交流合作等方面签署了12项合作协议,利用兄弟院校优质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安冬青介绍,根据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趋势,新疆医科大学力争打造特色新专业;开展中医药专业本科生交换(游学)项目,启动中医学院各专业本科生赴上海中医药大学交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