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甘肃:用“龙头”企业带动中医药产业提质升级

甘肃:用“龙头”企业带动中医药产业提质升级

发布:2018-05-29 06:10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甘肃是中药材资源大省,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然而由于加工制造业薄弱,甘肃省在中成药加工制造领域的高精尖企业屈指可数,难以摆脱资源大

  甘肃是中药材资源大省,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然而由于加工制造业薄弱,甘肃省在中成药加工制造领域的高精尖企业屈指可数,难以摆脱“资源大省、产业小省”困局。业内人士建议,应培养扶持一批龙头加工企业,提升当地道地药材附加值,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甘肃是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经多年探索努力,甘肃对中医药资源“深耕细作”,呈现出“多点开花”新局面。

  一是中药材产量稳中有增,中医药成“国际名片”。张蛇生是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梅川镇永星村村民,在他的二层楼房上,贮藏着一捆捆当归、党参及黄芪等经过粗加工的中药材。这几年因为标准化建设、种植技术推广,他家里16亩中药材产量高、价格好,年收入可达11万元。同时,甘肃省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岐伯”、“皇甫谧”等悠久中医药历史文化,并在10多个国家成立岐黄中医学院或中医中心,把中医药文化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力推广,中医药逐渐成为一张“国际名片”。

  二是中医药“新字号”崛起,“老字号”焕发生机。记者走进甘肃岷县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间看见,工人们正在用刀具切制药片,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药性。据介绍,这家中小型企业不仅将道地药材用电商销往全国各地,而且打造1万余亩药源基地,吸收和发展种植户约2000户。历经89个春秋的“老字号”兰州佛慈制药,近年来借助自主创新,扭转了同质化局面,独创性产品占经济效益的比重越来越大,产品销往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名列全国中成药出口前十强。

  三是中医药特色医改显成效。中医药融入是甘肃省医改一大特点,如实行综合医院成立中医管理科、中医药适宜技术新农合100%报销、县乡分级诊疗病种中西医同病同价等。甘肃省卫计委主任郭玉芬介绍,在中医药的参与下,甘肃省连续多年次均门诊和住院费均为全国最低。

  2017年甘肃省正式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根据规划,至2020年,甘肃将基本形成较为系统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医药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富民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过,多位受访人士介绍,甘肃中药企业过去错失过发展机遇,如今又面临人才短板,在甘肃整体经商环境没有较大改善的情况下,想让中药企业“一枝独秀”困难重重。

  一是意识落后,错失发展黄金期。受访人士普遍认为,甘肃企业家文化素质低,危机感不强,“小富即安”思想浓厚,甘当“小老板”。许多本土企业家缺乏兼并重组勇气,缺少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脱颖而出。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裕说,甘肃企业整体对市场缺乏敏感性,早期不重视品牌和营销,后来不重视金融和科研。整个行业在大发展时期没有乘胜进取,导致市场份额缩小,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再扩大。“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产品销量少,收入越少,能够投入到工艺改良、科技创新、市场营销上的钱也越少,企业就愈加衰落。”他说。

  二是人才短板制约科研水平提升。下游链条对科技要求高,但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的甘肃很难吸引优秀人才落户。甘肃泛植药业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俞轩说:“由于地理偏僻、经济落后等原因,企业一是留不住外地人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本科生居多,硕博以上人才少。”受人才因素掣肘,天水天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政府批下来的20多个生产药号,然而科研力量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低下,创新程度低,最终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甘肃省工信委负责人介绍,由于新产品研发领军人才匮乏,新药创制、产品中试和技术孵化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技术储备不足,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科研力量的薄弱,直接影响了甘肃制药企业药品的销售,由于没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高端人才储备,药企无法研制出具有核心科技的原研药,只能处在低级的仿制药阶段。

  三是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红利难以释放。工业转换率指本省的中药材有多少能被转换成中药成品,转换率高低是衡量中药产业强弱的直接依据。“甘肃省目前转换率在10%以下,可以说是相当低,大多数药材经过粗加工或者收获后便直接销往了外地,很难创造大的利润。”甘肃省陇药产业协会会长夏祥认为,中药生产最终还是看该省的工业能力强弱,药企大省无一不是工业强省,只有在综合工业实力的支撑下,中成药制造才能加速发展。

  业内认为,一味以种植业或饮片加工业作为扶持对象收益慢、回报少,政府部门应避免“撒胡椒面”,将主要精力放在扶持核心品种上,通过“拳头”产品带动“龙头”企业发展,从而推动全产业链的提质升级。

  夏祥建议,在扶持药品进入医保和基药目录过程中,探索常态化定期化的申报机制,支持企业打开销路。

  业内人士还建议,国家通过政策倾斜,进一步营造龙头企业成长的宽松环境。一是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资金等方面对甘肃给予倾斜;二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通过联合、兼并、投资建厂等方式参与陇药产业发展;三是建议国家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中药材就地加工转化等方面给予甘肃省更加宽松的政策支持,将黄芪、红芪、党参等品种列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

  受访人士认为,甘肃是传统重工业大省,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怎样实现工业转型成了困扰全省的难题。夏祥说,中药加工制造污染小、能耗低、附加值高,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形成强大的中药生产全产业链,并在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对于破解甘肃经济转型的难题,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记者 梁军 实习生 胡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