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网 市场分析】“为什么以前有个小病小痛的,吃几包中药也就差不多好了,现在却不行,感觉中医药的药效大不如前。”据悉,硫磺熏蒸浙贝犹如医药行业的“三聚氰胺”,已经成为中药材行业的潜规则,业内表示,要促进中医药的长足发展,还要完善各种标准,及时“清理门户”。
日前,新华社记者接到投诉反映,由于使用了用硫磺熏蒸过的浙贝作为原料,很多成品药中被检测出较高的硫磺含量,太极集团、通药集团、哈药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等多家知名药企或涉其中。记者赶赴浙江、安徽等地调查发现,硫磺熏蒸浙贝犹如医药行业的“三聚氰胺”,已经成为中药材行业的潜规则,而有关检测标准的缺失则让这一潜规则发展成为“明规则”。业内专家呼吁,出台成品药的硫磺含量检测标准已成当务之急。
2009年,国务院曾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2012年,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未来几年中医药发展的11项重点任务,并对相关保障政策和措施做出了具体阐释……近年来,各级有关部门为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不断发力。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以前有个小病小痛的,吃几包中药也就差不多好了,现在却不行,感觉中医药的药效大不如前。
2013年就曾有媒体调查发现,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的确是因为中药材的质量变差了。以往,我们的中医对于药材的产地、采摘节令、炮制工序都十分讲究,但是现在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大利益,中药材的制作却很不讲究,做出来的东西也很不地道。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只要什么药材好卖,那么各地不管水土合不合适,都去种植,药效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再比如,有医生对记者举例,柴胡这味药按照规定应该将其杂质、残茎和须根都除去,只留干燥根入药,但现在有些人却把它的杂质以及残茎等通通入药。
再比如,熟地炮制过程中如果不加酒炖,或者没有蒸透润透,甚至完全不炮制,直接切片了事,那么就不能将生地的药性转温,也不能将生地的凉血功能变为补血功能。
这一次,多种中药材当中发现硫磺,问题就更加严重。药材本是治病救人的,药效打折就已经会贻误病情,如果还含有超标硫磺,则会令人产生呕吐、腹泻、恶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害肝脏、肾脏,以及引起慢性中毒如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还可能提高肺癌的患病率。
发生这样的事情,和不按产地、节令种植收割,以及不按程序炮制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利益”二字,是因为企业采购含硫贝节省了成本。而这样的企业,竟然包括了云南白药等知名集团,就更是令人痛心。
为了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或者使用不好的原材料,虽然暂时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但是这么做却像是饮鸩止渴。倘若中药的药效不断降低,甚至对患者的身体带来损害,那么中医药的声誉、大家对中医药的信心也就会不断下降。长此以往,中药企业,乃至整个中医药行业,又怎能获得发展?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对于知名药企而言,应该更加珍爱自己的金字招牌,少干些砸自己饭碗的事情。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则要促进中医药的长足发展,还要完善各种标准,及时“清理门户”,让中医药行业变得更加规范,让中药的药效不断提高。
原标题:中药发展亟须清理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