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探索人才建设新模式,三年“一对一”跟师名中医,请文科教授讲文史
代代传承的中医,能否与现代学堂教育相结合,培养出下一代的中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正在把这个大胆的假设变为现实的努力。昨天,在第五届“文汇中医药文化讲堂”上,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称,2013年起,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的支持下,启动“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计划,这个“未来中医大师特别养成项目”自立项起就备受外界关注,被称为“大师班”。
大学+师承,打造下一代名医
曙光医院骨伤科教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所长詹红生是“大师班”学员,师从石氏伤科传人石印玉教授。“如果说大学教育类似批量生产,那么医学的更高境界是追求个性化,跟师,就是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先生的一句话能缩短学生几年的经验摸索。”跟师3年,詹红生感慨万千。在石老的带领下,曙光医院骨伤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医骨伤疾病诊疗中心之一、全国相关疾病治疗学习者的桥头堡。
海派中医大师辈出,如何利用这些逐渐老去的名师资源,是摆在当下中医教育学界的紧迫课题。
“中医本是家传为主,直到近代,中医教育正式进入学堂。”徐建光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学校之一,开创了中国现代中医教育的先河,培养出一大批名医大家。但如今,新一代中医人看到了单纯学堂教育的短板,当下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群体彰显力度不够,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迫切需要优化传统人才培养的机制。
终于,师承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被首先重新引入大学。2013年6月16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大师班”的开班典礼上,30名上海中医界的高级人才齐诵拜师词,26名国家级、上海市名中医正式收徒,拉开了申城以全新模式打造中医药领军人才的序幕。
改变评价机制,建立人才特区
寻访庆阳岐伯故里,拜谒中医师祖,重读经典《金匮》《伤寒》《内经》《各家学说》……“大师班”的课程表不拘一格,讲者也不同以往。
“大师班”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重点院所的大牌教授给学员上“文化课”: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杨福家教授谈《科学与文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教授谈《近代上海城市特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徐缉熙教授谈《红楼梦研究》,复旦大学刘康德教授讲《易经》。学员们早上还得锻炼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
授课老师说,这些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人文修养,培养了学员欣赏周边事物的视角和理解生活的能力,中医大师应该是这样“熏”出来的。
高密度的学习需要考核方式的配套。“大师班”引导学员所在医院通过建立院级名医工作室,特别制定岗位职责,将他们的工作重心从日常行政管理导向中医学术内涵的继承与挖掘。
形成大学的良好学术生态
完成了第一轮3年的培养后,“大师班”已推动医院以院级名医工作室形式特别制定岗位职责和薪酬制度,形成了卫生主管部门、大学、医院和所在科室统筹投入资源的新机制———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以专项形式进行投入,大学以培养资源形式投入,医院和所在科室在绩效考核和医疗服务经济补偿方面扶植和倾斜。
这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积累了经验。
走过3年,30名继承人系统总结了老中医的经验与思想,他们与导师组成了学术共同体,探讨问题,争鸣热点。“可贵的是,大学作为大师班的承载地,形成了以学科集聚、人才荟萃为核心的良好生态环境。”徐建光称,“大师班”想要探索的,正是遵循中医药教学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特殊性的人才培养路径。
目前,“大师班”第二轮培训已启动,解决学员学习与岗位工作之间的冲突、深度学习和学术内涵的挖掘、跨学科学习力度等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的配套环境等,成为这个班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