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第五届“文汇中医药文化讲堂”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拉开帷幕,此次主题为“大学+师承:造就未来中医大师——纪念上海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系列活动”。上海中医药大学师生及附属医院教职工400多人,齐聚一堂讨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一甲子以来的发展历程和教学特点,尤其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许多开拓领先之举:如学校最早提出人才个性化培养和多元化评价改革思路,建立以学分制改革为先导的教学管理制度,打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通识课程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名中医工作室,率先试点中医师承与临床医学专业博士衔接工作等。
近年来,针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从2013年起,大学在上海市中发办的支持下,投入近5000万元启动“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计划,被社会各界称为“大师班”。其围绕“打造一批具备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扎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各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技能的新一代名中医”的总体目标,遴选中医后备领军人才,与国家级、上海市名中医结对拜师,通过集中授课、名师指导、游学拜师、参观考察、自学自悟等多种培养方式,在完成第一阶段三年的培育过程后,取得了预期目标。继承人总结了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和导师共同编撰教材和学术专著,组成教学共同体,扩大学术影响力,制作了《名中医教学实录》一系列慕课课程;管理部门探索建立起高层次中医领军人才培养的经济补偿机制和薪酬制度,并为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出一条新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研究所所长詹红生作为“大师班”的学员代表,以自身学习成长经历为例,阐述了石氏伤科传承发展特点以及探索创新的育人新模式:如建立了可以线上互动的慕课《中医骨伤科学》、制作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随处可见的筋骨损伤》、成立了石印玉名中医工作室二级工作站,辐射港台地区等,大力推广传承流派治伤经验和学术思想。
参加讲堂互动嘉宾有上海市名中医石印玉、《新民周刊》主笔胡展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主任曹烨民、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高志欣、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代表张欣宇。他们随后对现场观众提出的培育中医大师土壤、如何拉近大师与社区居民的距离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崔松受邀担任主持。
本次讲堂由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汇报》社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