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我的中医科研之道

我的中医科研之道

发布:2016-05-03 17:04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在近日召开的2015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颁奖大会上,12名中医药研究专家获奖。作为获奖者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教授20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

  在近日召开的2015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颁奖大会上,12名中医药研究专家获奖。作为获奖者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教授20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中医药防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本期我们邀请王拥军谈谈如何开启“发现之旅”及其科研感悟,给成长中的青年人以启示。

  直视病患疾痛,“一根筋”苦钻研

  现代中医药研究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等、靠、要”,必须坚持中医药研究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原则,不断继承与创新。自1994年师从上海市名中医施杞教授起,我就开始了“慢性筋骨病”(颈腰椎疾病、骨与关节疾病、骨肿瘤等)的系统性研究。为什么会选择研究慢性筋骨病?这还得从我刚刚参加工作说起。

  1988年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安徽皖北矿务局总院工作,主要从事骨科和外科临床的外科治疗。矿区的患者多以创伤骨科疾病为主,由于煤灰、油污等污染严重,更加容易导致伤口感染,因此,需要对骨周边软组织进行耐心、细致的清创。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切除一些受到严重感染的肌肉、血管和神经,尽管最后患者的骨伤愈合了,但受伤的软组织和骨骼往往会出现一些挛缩、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这势必导致骨与关节功能下降,甚至部分患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再工作的能力。

  那个时候,我发现光注重骨骼治疗不行,骨周边的肌肉、韧带、肌腱、血管乃至神经等软组织也很重要。当时还没有“慢性筋骨病”这个概念,但我明白“筋”和“骨”之间有很多关联,譬如各种软组织损伤属于“筋”的范畴,各种关节与脊柱方面的疾病则属于“骨”的范畴,颈腰椎间盘、软骨终板、关节软骨则介于骨与筋的交叉地带,这其中需要研究的难题有很多。由于受到研究条件限制,对受试者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研究。

  我意识到,要想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1994年,我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拜上海石氏伤科名医施杞教授为师,这为我开启了“慢性筋骨病”的研究之路。

  站在“巨人”肩膀上创造新的价值

  作为上海石氏骨伤科继承人,施杞教授在长期临床中发现,引起颈椎病的原因并非只有物理性压迫(即椎间盘、骨刺等压迫),大量化学性炎症刺激也是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局部释放炎性物质,如咽喉部感染也会导致颈椎病,他首次提出了“咽喉型颈椎病”的概念。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科学的金字塔正是这样一代一代垒起来的。我按照施杞教授的建议,回到矿区,研究工作环境对煤矿工人的影响,探讨哪些因素会成为颈椎病的发病因素。我对1512名颈椎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后发现,风寒湿刺激、长期低头工作、卧高硬枕、急性和慢性咽喉部感染都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这份调研报告也证明了颈椎病是多种物理性压迫和化学性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上对慢性筋骨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的认识还不够,这会直接影响该类疾病发生与发展的程度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需求量巨大,但手术风险很高,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很有可能影响到术后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要想摆脱现状,唯有进一步提高各种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实力,改变传统手术适应证的束缚,才能让更多的老年人摆脱手术风险。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们团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基础、临床与转化系列研究,以中药、针灸、康复、理疗、牵引、推拿、导引等非手术疗法,完成系统性“慢性筋骨病”防治模式的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们团队提出了“气虚血瘀肾亏”、“骨衰筋损髓亏”等是造成筋骨退变的重要病理基础,并由此创立了“调和法”和“调衡法”的防治技术和方案。现在我们有信心能让越来越多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开刀就可以治疗,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努力、深入研究,争取把50%的患者从手术台上拉回来。

  治疗只是过程,筋骨病更靠预防

  任何手术都不是治疗的终结,只是一个过程。中医治疗要贯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如何发挥整合医学的优势,治疗局部和全身病变相结合,预防复发和康复治疗相结合,这是中医药临床的特色和优势。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到了一定年纪自然产生的病症,应着重补钙,其实肌肉和韧带的退变比骨质疏松要早5年~10年。所以,现在中老年人最大的误区是对肌肉和韧带保健、锻炼没有较强的概念,认为预防骨质疏松就是要加强骨关节的锻炼,殊不知肌肉的锻炼更为重要,肌肉和韧带加强了,可以预防骨疾病的发生。

  在探索“慢性筋骨病”发病规律方面,施杞教授带领我们团队率先发现并证实了“筋伤为先,骨损为主”导致筋骨失衡的病理机制,创立了“恢复筋骨平衡”的预防和治疗法则,由此充分证明了中药、针灸、推拿、导引等传统疗法在治疗“慢性筋骨病”方面的特色与优势。结合“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脊柱力学失衡学说,围绕“恢复脊柱平衡”的预防与治疗学思想,我们创立的“十二字养生功”、“颈腰保健操”、“脊柱平衡操”、“整颈三步九法”等富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方法,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及社区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