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好中医药工作,服务群众健康需求,有助于强化民生兜牢保障,进一步彰显惠民成效。
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自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等实招,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群众看中医更方便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大幅提升,夯实了分级诊疗的基础,为“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9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4.3%的乡镇卫生院、83.3%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2.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分别比2012年增长21.9%、27.8%、31.7%、5.3%。
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中医药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尤其要做强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中医药获得感。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让中医药服务网络筑得更牢。要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让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得更壮大。要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档升级。通过扶优建强一批县级中医医院,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中医馆、国医堂建设,推广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让基层中医药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推进中医优势病种收费和支付方式改革
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是“三医联动”的重要抓手,是调节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近年来,山东、安徽、上海等地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积极探索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优势病种收费和支付方式改革。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收费和支付方式改革,是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举措,有利于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有利于缓解医保资金压力,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对此,建议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加大倾斜力度,持续把骨科类疾病以及面瘫、肛瘘、痔等内外妇儿等方面的病种纳入中医优势病种收费和支付方式改革来统筹,进一步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价值,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价格形成机制。还要加强对中医优势病种收费和支付方式改革经验的总结,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复制,从而降低医保支付、减轻就医负担。
促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的生动实践,是中医药的文化标识,是满足人民群众日常保健的基础资源。促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做到合理膳食、健康运动、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顶层设计,提出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路径、举措和政策建议,尽快出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两创”的指导意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重在实效性,发挥文化的教育、影响、熏陶功能,让古老的中医药融合现代健康理念,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统一。让每一个人都能成长为自己健康的责任人,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为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