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了哪些启示?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了哪些启示?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

发布:2021-03-04 19:20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两个多月后,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无疑受到世界关注。在中国抗击疫情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世界范围内疫情发展仍不容乐观的情形下, 新冠肺炎疫情也成为了两会的热议话题。 抗击

  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两个多月后,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无疑受到世界关注。在中国抗击疫情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世界范围内疫情发展仍不容乐观的情形下, “新冠肺炎疫情”也成为了两会的热议话题。

  抗击疫情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中医药战“疫”又收获了哪些经验?针对这些问题,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畅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实践证明了中西医协同发展这一医学模式的生命力”

  在此次抗击疫情中,中西医两种力量的汇聚、携手、结合,最终炼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中国方案。中国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所取得的辉煌战果,显示出中西医协同这一新医学模式的活力和生命力。中国未来应发展什么样的医学?毫无疑问,这种新医学模式获得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青睐。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共同分享了自己在抗疫一线的经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大量病人治愈出院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提高新冠肺炎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具有显著作用。中医与西医联手打了一场漂亮的战疫,再次证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中西医结合的构建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体系。”

  黄璐琦认为,西医学和中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方法,以及治疗疾病的用药原则都不相同。中医是整体观,讲究系统思维、辨证施治;西医遵循还原论思路,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中医加西医、中药加西药,或是西医检查、中药调理。在突发新发传染病缺乏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 运用中医药防治瘟疫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方法,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提高免疫的作用,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

  抗疫实践证明,中西医协同互补,不仅是全球抗疫的最佳医学模式,也或将成为人类生命健康领域的最佳模式。但是这一医学模式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当前,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模式、临床架构、医疗主体尚不清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原则、特色优势尚不明确,相应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临床路径也未形成系统规范;仍存在政策不配套,现行医师管理、药品管理制度以西律中,中医西化、中药西管,不适应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等问题。”黄璐琦说。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也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中西医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中医类的医疗机构数量规模远远小于西医类机构,中医科学研究的科研投入明显低于西医科学研究,重大科研平台中的中医类平台数量寥寥无几,中医药类项目在科技成果奖励竞争上也举步维艰。最后,目前国家高层次人才体系中的中医药人才屈指可数,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要想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应该将中医和西医的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资金投入、硬件建设、政策引导、人才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有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机会,共同为维护群众健康提供保障。”卢传坚说。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医学教育

  “中西医院校携手探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途径”

  人才,是医学发展的有生力量。要想发展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医学模式,就必须拥有一批“能中会西”的医学人才。中国的医学教育,目前分为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两类,但中医院校的教育和西医院校的教育相对割裂。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一般在40%左右或更高,毕业的中医生基本中西医兼通,对西医的包容度较高,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大都成为自觉。但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时数少、教学周期集中,且教学既无前导课预备知识又无后续课的联系巩固,故难学易忘现象较为普遍。不少西医学生认为学习该门课程没有多大意义,对日后的临床工作帮助不大,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听课,力求老师少讲少考,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对于中西医协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代表委员们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需要同步改革。

  黄璐琦认为,中西医院校应携手探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途径,按照中西医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建立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探索将全日制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进行高等教育长学制、分段式、精英型培养改革,培养中医药经典理论扎实、临床实践丰富,西医学与传统知识兼备的中西医结合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目前中医院校的教育是在不断改进中的,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得院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中医教育方面,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使书本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能够切实地应用到实际的诊疗中。”卢传坚说。

  卢传坚认为,医学本身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重的学科,中医学也是如此,因此以前中医教育传承所采用的“师带徒”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之下,徒弟能够在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观察老师的临床诊疗。这里面有许多细节,例如问诊的技巧、脉象的分辨等都是必须通过实践加以学习和体会的,许多经典中医理论也要通过实际应用及老师细致的讲解方能有所感悟,这是在吃“大锅饭”的课堂教育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现代的中医院校教育也需要吸收“师带徒”模式的优点,发展跟师活动,让学生分批跟师学习,一个老师一次所带学生不宜多,以免分散精力,最好师生关系相对固定,门诊的观察和门诊下的答疑相结合。对于参与带徒的老师,不一定要求全是高级别的老专家,只要在中医临床上有一定水准和感悟的医生都可纳入,以便提供更多的跟师机会,展开更为广泛的跟师学习。

  卢传坚还谈到,中医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教育。对于理论的传授不能仅浮于表面,一定要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同时,中医不同流派的交汇与发展也是中医学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发展传承应该要从校园阶段做起。因此,院校教育中应该要给予学生能够接触多个不同理论派别的机会,使得中医流派传承得以注入新鲜血液,这一点可以与跟师活动相结合,在广大的中医院校中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