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研创新体制被重新审视
■事件回放:
好消息传来的那个傍晚,连屠呦呦本人都没有心理准备。这位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凭借在抗疟药物青蒿素研发中的突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随后,在坊间,屠呦呦与诺贝尔奖的、青蒿素的各种直接、间接的渊源就这样稍显“迟到”地被人们知晓:她的名字来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句,似乎一出生就注定了与这味中国传统药物的缘分;她在更早些时候获得了美国医学大奖拉斯克奖,该奖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因青蒿素在各国尤其是非洲治愈了数百万名疟疾患者,有外国专家已多年坚持不懈地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屠呦呦。
面对这位可敬的前辈、同事,医药卫生界的解读带着更多励志意义:青蒿素的研发是特定时代集体攻关的成果,凝聚了当时每一位参与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它是屠呦呦在大量中医典籍中经过重重筛选、经历上百次失败、以身试药的成果,是科学家坚定执着、百折不挠、舍身忘我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突破性进展源自屠呦呦从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而意识到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随即采用低温提取法,其中科学家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创新的程度难以想象。
而在诺贝尔奖公布之后,国人更以理性的、建设性的方式,重新审视我国科研创新体制、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中医药现代化的路径和意义等。
■点评:
中国本土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令国人振奋,让人们对挖掘中医药宝库有了更多的遐想,也再次给予科学界启示:首先,从事科研工作,要抵得住诱惑、吃得了苦头,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其次,医药科研要瞄准现实重大需求,要瞄准人类的健康福祉。再次,科研要培养强韧的创新精神,要摒弃偏见,吸纳各种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此外,科研创新需要社会基础的保障,需要创新科研环境、创新人才挖潜和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评价体制要更加完善等。
屠呦呦在获奖后多次表示,青蒿素成功研发的功劳应该记到每一位潜心参与者的头上。这也提示,即使在个性张扬、更加尊重个人贡献的时代里,也不要忘记团队协作对于成功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这些启迪、认知,能够在我们科研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那将比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本身更有价值、更有深远意义。
北京实施史上最严控烟令
控烟战果面临持久性挑战
■事件回放:
几经周折,自今年6月1日起,《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规定,北京市的写字楼、餐厅等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校、文物保护单位、体育场、儿童医院在内的室外区域也禁止吸烟。所有烟草促销活动被彻底叫停。同时,卫生监督系统正式启动控烟执法监督。较之前其他禁烟地区只要是“带顶带盖”的室内场所都全面禁烟的标准,北京加码到要求在不少室外区域也实行禁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条例》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大幅提高对违规吸烟者的处罚力度,相比之前的10元处罚,《条例》规定最高罚款上调至200元;单位、企业如果在禁烟场所控烟不力,罚款额度从原来的5000元上调至最高3万元。
这项严格的控烟令背后,是不得不正视的严峻现实: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消费国、生产国和受害国。12月2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成人吸烟率为27.7%,成人吸烟者达3.16亿人,比2010年增长了1500万人。《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年)》中提出的“到2015年年底,成人吸烟率由2010年的28.1%下降到25%以下”的目标并未如期实现;目前吸烟者每天平均吸烟15.2支,与5年前相比增加了1支。调查显示,公众知晓吸烟导致中风、心肌梗死和勃起功能障碍的比例较低,分别只有31%、42.6%和19.7%。与2010年相比,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水平没有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吸烟导致的相关疾病而死亡。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与全面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尚存很大差距,直到现在也没有一部专门的全国性控烟法律。即便是号称“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后,市民在纷纷“点赞”的同时也担心,禁烟令会成为一纸空文,效果难以持久。
■点评:
2006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近10年时间过去了,北京控烟令是目前国内最符合《公约》要求的地方性法规。通过在公共场所严格禁止吸烟的措施来保护公众健康,北京市在全国作出了表率,并在最初阶段表现出首善之区坚决的领导力、执行力,为其他地区控烟令的出台、落地,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也为全国性控烟法规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但是,公共场所禁烟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全国很多城市对于公共场所吸烟曾下过很多禁令,但效果常常不可持续。一些地方实行一段时间后就偃旗息鼓,最后不了了之,这也使公共场所吸烟行为屡禁不止。因此,北京控烟令未来面对的持久性挑战,才是真正的难关。最近就有报道说,控烟令在北京的一些餐厅、酒吧甚至写字楼有废弛现象,这是一个十分不好且令人忧虑的迹象。
突发疫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多发
危难之时医疗救援显身手
■事件回放:
2015年并非一帆风顺。年内多次突发疫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系统勇挑重担,应对及时、得当,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2015年跨年夜,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2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数十位伤者被分别送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得到妥善救治。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波及我国西藏地区。国家卫生计生委迅速指导西藏自治区卫生计生部门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救援。日喀则市卫生局当天派出医疗队赶赴一线。西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连夜派出2批约20人的医疗队奔赴灾区。国家卫生计生委还从四川派出国家医疗队赴尼泊尔救援。
5月2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外通报,中国出现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确诊病例,被部分媒体称为“新SARS入侵中国”。专家表示,2003年SARS疫情后,我国逐步完善了传染病防控体系,各地也有应对措施,完全有能力控制住这一疾病,公众不必恐慌。该病例出现后,广东与香港快速取得联系,对迅速发现密切接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