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有种说法认为五月是“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人们在端午这天要通过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系香囊等多种方式祛病避邪、躲避五毒之害。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端午民俗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吧。
吃糯米粽子 养胃清火
尽管南北方在粽子的甜咸口味上又站在了“对立阵营”,但毋庸置疑的是,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这背后有什么养生道理吗?事实上,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往往潮热难耐,人们食欲不佳,如果再加上学习、工作“压力山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还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这时吃些粽子,不仅可以健脾养胃,还能清浮火。
传统的粽子主料是糯米加大枣,粽叶一般都用苇叶。中医认为,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粽子里的糯米一般都煮得很软,适量食用有益健康。而苇叶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蒸煮,粽叶内的有效成分可与内馅部分的营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增强粽子的补益功效。大枣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如果在粽子里加些莲子,可以健脾除湿;加些小豆,可以消肿。
需要提醒的是,糯米类食物比较难消化,一次不宜多吃,特别是不建议拿粽子当夜宵,免得肠胃不适。端午期间,天气湿热,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炎等传染病易发,若进食后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不适,要警惕是否因不洁饮食导致,特别是胃肠道不适症状较重,或同时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者,要及时就医。
健康食粽 谨记“三忌”
吃粽子一忌“冷”。粽子是糯米做的,而糯米的特性之一就是不易消化,所以吃粽子最好要趁热,如果食用冷掉的粽子,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产生食欲不振等情况。
二忌油腻。有些人习惯在吃完大鱼大肉后吃个粽子来“开胃”,但是粽子,尤其是“肉粽”里面的脂肪含量并不少。如果在吃过油腻食物后再吃“肉粽”,会危害到身体健康。
三忌单食。粽子最好不要单独食用,吃粽子的时候最好可以配上其他的菜肴或者食品,因为粽子是甜食,单独食用容易让体内的血糖含量像坐过山车那样忽高忽低,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悬挂艾草 抵抗疾病
民谚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节,采集艾叶、菖蒲挂在门楣和窗户上的习俗,是取其避邪的寓意。其实,艾叶与健康也有密切的联系。早在古代,艾草就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特殊气味,驱虫的效果很好。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芳香通窍等作用。中医常以艾叶或艾条来做针灸或草熏,可通畅全身的气血,提升免疫力,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此外,用干的艾草泡手泡脚,可以祛湿驱寒。
提醒过敏体质人群要谨慎“跟风”,别因挂艾草引起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此外,若蚊蝇数量并不庞大,不一定要插艾草,采取紧闭室内门窗或开纱窗通风等措施也可起到防蚊蝇、除病菌的效果。
食咸鸡鸭蛋 滋阴清肺
端午节也是咸鸭蛋热卖的节日,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小时候端午节氛围浓厚,一大早闻着粽香起床,而在煮粽子的锅里,一定会一起煮上咸鸭蛋、鸡蛋,伴着粽叶的香味,这些蛋似乎也增添了别样的香气。端午节为何要吃蛋呢?其实这也是顺应节气的饮食。在中医里,鸡蛋黄是一味滋阴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鸭蛋本性偏凉,味入心,具有滋阴清肺的作用,在阳气旺盛的时节,可以帮助祛除体内的湿热。
咸鸭蛋是腌制品,相对于白水煮蛋,存储时间更久,在不易存储食物的夏季更是不错的选择。咸鸭蛋不仅营养丰富,富含脂肪、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易被人体吸收。其味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还能治疗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利等病症,是夏日食补与佐餐的佳品。
赛龙舟 通气血、悦身心
端午节习俗还有与运动有关的,这就是赛龙舟。划龙舟能使全身气血畅通,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化解忧郁情绪。运动时还可以分散注意力、忘掉不快,让身心更健康。
赛龙舟虽是一项很好的户外体育活动,但也不是所有市民都能参与。建议端午节期间多去海滩、河边等临水的地方做大步走、慢跑等运动,或进行游泳等亲水运动,同样可达到健身效果。在相对凉爽的临水环境中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不至于受暑热的伤害。
雄黄酒 谨慎饮用防中毒
雄黄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在空气中加热到一定程度后会被氧化成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砒霜,雄黄酒则是掺了雄黄矿石粉末的黄酒或者白酒。端午节过后,气温开始升高,蚊蝇繁殖增多,疫病多发,少量饮用雄黄酒对健康有一定好处。如果大量服用加热的雄黄酒,就有砒霜中毒的危险了,提醒市民小心饮用,谨防中毒。
每逢端午,老人家会用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眼皮、嘴唇、耳朵孔、鼻孔周围,并在额头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以驱蚊避蛇。实际上,雄黄的主要作用在于外用而非内服,喝雄黄酒并不太能让毒虫退散,反而不妨学学古人,把喝剩的雄黄酒洒在墙角,以此“告知”各种有毒、无毒的小动物尽快避开住处。
吃“独”蒜 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