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蓝斐教授实验室与施扬教授、石雨江教授实验室合作,经5年多努力,发现癌细胞中遗传物质载体染色质中的增强子一旦失控,就会过度强化附近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异常甚至癌变。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组蛋白上找到了调控基因活性、抑制癌变的“开关”。该成果为未来个体化治疗癌症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思路。近日,《细胞》杂志刊登了这一重要成果的论文。
癌症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除DNA序列突变外,还有很多DNA之外的因素。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DNA序列会发生缓慢变异,以此适应环境变化。然而真实情况是,生物体适应外部环境的速度,远高于基因突变速度,仅靠人类DNA序列本身,已无法完全应付外部环境变化。
研究发现,作为遗传物质载体的染色质上,还存在另一种物质,叫组蛋白,它有支撑和保护DNA的作用,并有很多功能“开关”,在稳固基因组的同时,可调控基因表达,抑制癌变。
以往科学界认为,体内一种“高甲基化状态”出现在基因起始区,“低甲基化状态”则出现在增强子区。增强子本身并非基因,但对附近基因活性调节至关重要,一旦失控,可直接导致其附近基因活性失控。研究中,该团队意外发现,“高甲基化状态”竟然也会出现在增强子区,使增强子过度活化,并增强附近癌基因活性和细胞转移能力,易造成癌变。
研究团队“顺藤摸瓜”,找到一种名为“RACK7”的蛋白质,可吸引名为“KDM5C”的组蛋白改变状态,即限制爱惹是生非的增强子的活性,使周围基因表达保持在正常状态,从而阻止细胞癌变。这好比在组蛋白上找到了可调控基因活性的“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