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与痛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与痛

发布:2015-12-31 18:23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教授;阿瑟·克莱曼;道德;疾病;研究;医生;精神病;中国;医学;潘天舒

内容摘要:1979年,阿瑟·克莱曼教授(时任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和精神科学教授)在西雅图家中与沈其杰教授(时任湖南医学院精神科学教授)交换科研合作协议书。1980年,阿瑟·克莱曼教授在杨德森教授的陪同下参观湖南医学院精神病学研究发展史图片展。图为阿瑟·克莱曼教授在其弟子潘天舒教授的陪同下走访设在田子坊内的复旦大学人类学调研基地。我们用身体的病痛来表达在生活实践和道德体验中遭遇的疾苦李明洁(以下简称“李”):我们知道您196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做过很多年的临床医生。李:您八年前在回顾“文革”幸存者的研究时曾经说过:“他们当年经由自己的不同道德体验感觉到的迷失也可以在当今的一些中国人中发现,今天的中国人也意识到了他们身处其中的道德体验也在经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好也有坏。

关键词:教授;阿瑟·克莱曼;道德;疾病;研究;医生;精神病;中国;医学;潘天舒

作者简介: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与痛

  阿瑟·克莱曼教授(左)接受本文作者访谈(2015年10月15日) 潘天舒 摄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与痛

阿瑟·克莱曼教授在改革开放后率先进入中国实地调研。1979年,阿瑟·克莱曼教授(时任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和精神科学教授)在西雅图家中与沈其杰教授(时任湖南医学院精神科学教授)交换科研合作协议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与痛

  1980年,阿瑟·克莱曼教授在杨德森教授的陪同下参观湖南医学院精神病学研究发展史图片展。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与痛

  1980年,阿瑟·克莱曼教授在长沙采访一位干部以了解“文革”对其本人和家属的影响。(本组照片由阿瑟·克莱曼教授提供并授权使用)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与痛

  图为阿瑟·克莱曼教授在其弟子潘天舒教授的陪同下走访设在田子坊内的复旦大学人类学调研基地。 李明洁 摄

  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能像疾病和苦痛那样,使人能专注自身的感受,体味生活的真实况味。人类的健康,不仅与身体和生理有关,而且与自我认知和社会境况相连。在社会转型剧烈的当下中国,个体和社会意义上的、肉体的和精神的病痛,已然成为许多人不得不时刻面对的现实问题。哈佛大学医学人类学者阿瑟·克莱曼教授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专注于中国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在编撰的大量著作中提出了很多坦诚而具警示性的见解。为此,文汇报特约撰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日前采访了克莱曼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