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诸如抑郁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人们往往讳疾忌医。就算偶有患者去看医生,宁可自己承担高额的医药费,也不进行医保报销
面对患者,家属六神无主
——找“土医生”,看“神婆”,错过了早期干预最好时机
“2006年初,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学习成绩逐渐下滑,最后退学……”
“2013年,反复关窗户,出门四五次检查门锁,重复放东西十几次,经常感到紧张、害怕……”
“2014年,情绪不稳,哭笑无常,言语混乱,睡眠质量差……”
“2015年,烦躁、重复行为动作仍在持续,且愈演愈烈……”
11月12日下午3时许,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9楼会议室,早期干预科的医务人员坐在一起,就患者目前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原来女孩张某今年22岁,却已有9年的精神症病史。家人曾经找“土医生”开方子,看“神婆”,病情未见好转。紧接着去榆次、长治等精神卫生中心寻求治疗,因为害怕别人知道,每次都是偷偷去医院开些药,根本得不到系统性的治疗,因此病情一拖再拖。当到省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科就诊时,病情已超出了早期干预治疗范畴,错过了最佳治愈时机。
据了解,精神症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精神状态,亦可能涉及知觉、认知、行为及情感等各方面的严重错乱。通常首次发作的经历最常见于青少年期或成年前期,这期间是人们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及长期职业计划发展的重要时期。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家庭关系不和、学业压力越来越重等原因,现在省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科每天的门诊量达近40人次。
省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科孙俊伟主任认为,精神症就像感冒,易得也易治。如果对首次发作期精神症进行早期干预,可缩短发作期,减低首次发作的严重性,可以尽量减少因精神症未获得治疗而引起的多种并发症。
早期干预效果好
——越早开始治疗,治疗时间越短,效果也越好
省城市民余某今年25岁,年初刚刚从英国留学回来。其主治医生介绍,有大学文化的余某,由于东西方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学习压力大,毕业后,就患了精神分裂症。
入院前,余某经常打父母,行为混乱,在大庭广众之下脱衣服……入院后,又开始打医生,精神状态十分不好。在省精神卫生中心,经过2个多月系统化的治疗,余某已经康复。目前,她在省城一家儿童摄影馆上班。她告诉记者:“虽然现在也有工作压力,但应对困难的信心却增强了。”
近些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曾有报道6岁孩童患抑郁症。与之相对应的,老年人患精神症的比例也呈现上升态势。
省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科成立于2013年3月。起初,一天的门诊量为10余人次,且以精神分裂症多见,多数超过早期干预的范畴。目前,随着大众对精神疾病普遍认知的提高,前来问诊的患者多了,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也有出现,且精神分裂症患者比例下降,多数患者能在生病初期就得到很好的干预,因而也容易康复。
省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科主治医师王丽告诉记者,精神症也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比如秋冬交替是抑郁症高发时期,躁狂症则在春暖花开时高发。总的来说,第一次发病,一般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治疗,如果是第二次发病,则需要治疗5年,第三次发病则要终身治疗。所以,越早开始治疗,治疗时间越短,效果也越好。
正确对待患者
——社会关心、家人关爱,能起到关键性的辅助作用
高中生李一(化名)每天手机不能离身,每几秒钟就要看看手机,有没有短信、微信、微博刷新,每天双眼紧盯手机的时间达十几个小时,甚至连觉都不能睡,生怕错过一条新微信、微博新评论,拿走手机就像要了他的命一样。
“这种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多是家长早期放任造成的。很多家长图省事,用电子产品代替自己哄孩子。没想到孩子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了。”王丽告诉记者。
省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科的医务人员分析,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根源都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在发现问题的初期就进行心理干预。等到发展为心理疾病时,就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该科主任孙俊伟告诉记者,情绪不稳定、无缘无故脾气大和睡眠质量差等都是精神症的先兆,在这里患者采取多元化治疗方法,即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当前,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不尊重孩子和期望值太高,这些都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儿童心理疾病要以预防为主,宜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这需要父母、教师、医务工作者等全社会共同努力。
此外,社会关心和家人关爱对患者的康复也能起到关键性的辅助作用。经过积极的治疗和干预,50%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都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至少他们的症状可以减轻到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本报记者 曹秀娟 实习生 王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