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瘟混合感染诊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养猪生产的传染病,该病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注射针头、交配而传播,母猪可垂直传播此病。
一发病情况
2009年10月初,某猪场育肥猪发生以皮肤苍白,之后发黄或发紫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经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仍不断出现死亡,病死率达30%。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瘟混合感染。
二临床症状
猪群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到整栏、整幢猪舍。患猪体温升高(40.0~41.7℃),寒颤,喜挤卧,皮肤及可视黏膜苍白,继而发黄,背部有粟粒大出血点,呈铁锈色。后期,在两耳、四肢、胸腹下和会阴等处的皮肤上有多量大小不一的出血紫斑,指压不退色,耳尖变干硬,部分病例出现呼吸困难、结膜炎症状。公猪包皮内有的积有浑浊腥臭尿液,色赤,有的呈血尿。病初大便干燥,后期为腹泻。
三病理变化
共剖检11头病死猪,大多数猪为可视黏膜苍白,血液稀薄,胸腹部皮下脂肪及内脏浆膜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湿润隆起外翻,肺充血、出血、间质水肿;心脏冠状沟脂肪轻度黄染,有的心内膜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脾脏肿大、表面有栗粒大小灰白色结节和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边缘不齐,有明显出血性梗死;肾脏肿大,表面有散在出血点;膀胱黏膜、会厌软骨有出血斑,有的胆汁浓稠呈胶冻样;回肠末端,结肠、直肠及回盲口有溃疡灶。
四实验室诊断
四.1细菌学检查
四.1.1鲜血压片从耳尖采l滴血置于载玻片上,再滴l滴生理盐水稀释,盖上盖玻片后在油镜下观察,可见多数红细胞表面附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使红细胞呈齿轮状或星芒状。
四.1.2血涂片镜检无菌取发病猪耳静脉血涂片,姬姆萨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可见球形和杆状的小体在扭动。
四.1.3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心血及肝、脾、淋巴结等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及普通琼脂平板上培养,在37℃恒温下培养24 h后未见细菌生长。
四.1.4触片检查取病死猪的淋巴结、肾脏、脾脏笔组织触片,干燥后用丙酮固定10 分钟,用PBS浸汾3次,每次3~5 分钟,自然干燥后,在玻片上滴加猪瘟荧光抗体。放在湿盒中37℃作用30 分钟,再用PBS浸洗3次,每次3~5 分钟,干燥后用荧光显微镜镜检,可见胞浆有绿色荧光。
四.2血清学检查通过猪瘟间接血凝试验对所分离的l6份血清进行凝集价测定,除3份血清效价在16-256外,其余l3份异常,其中10份低于16。
五防治措施
五.1对患猪用血虫净治疗,按每千克体重5~7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5d;贫血的加用维生素B12针剂。未表现症状的同群猪用猪瘟活疫苗紧急免疫,2头份/头,配合肌注白细胞介素-2(1 mL/20 kg体重)。
五.2隔离患猪,对病死猪进行焚烧、深埋,使用3%NaOH溶液对场地、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猪舍环境进行清理,每天傍晚用1%敌百虫溶液喷洒猪舍,杀死吸血昆虫,7d后改为隔日喷洒。
经实施上述措施2d后,病情开始好转,患猪开始康复。6d后,除少量患猪死亡或处理外,全群基本已康复。
六小结与讨论
六.1目前,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在猪场中已很普遍,除了通过手术器械、注射针头及打架撕咬等途径传播外,节肢动物(虱、疥螨)也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夏季蚊虫叮咬的传播更为突出,而该猪群发病时正处于蚊虫猖獗的夏季。猪群感染附红细胞体病后,抵抗力下降,又继发了猪瘟。所以,夏季应加强猪场环境卫生管理,以预防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六.2分析发生该病的原因主要有:
(1)防疫制度不健全,缺乏“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砚念。一些猪场重治疗、轻防疫,对于传染性疾病,认为只要用药就能预防或认为自场没有发生过该病就不用预防,存在侥幸心理。
(2)滥用药物。有些猪场在猪发病后,常把抗生素等抗菌药物当作防治畜禽疫病的“万能药”,长期、超量用药,不仅造成浪费,且易产生耐药性、抗药性,给治疗带来困难。
(3)器械、用具消毒不严。免疫接种时不按要求消毒注射器、针头,不能做到“一畜一针”,使免疫接种成了带毒传播,反而引发疫病流行。
(4)不遵守动物防疫要求。在消毒、粪便、污物及病死猪处理上,不按照动物防疫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防疫档案不健全,不能及时反映动物疫病的预防情况;疫病检测不到位,不能及时掌握免疫效果和疫病流行情况